【晓月清风】施 舍

作者:晓月清风

常常和母亲去赶集。赶集别有乐趣:广阔天地,万千商品任由挑选,尤其是货比三家、价较五处之后淘宝般的喜悦感,更不是所省些微小钱能买到的。农村人似乎都有此好,但凡有空,买不买东西也要到集市上转转。于是,集市上人头涌动有如过江之鲫。

集市繁华,自然得到乞讨者的青睐,他们各展悲苦,以赚同情者的施舍。有两种人我会给钱,一种是花甲老人,以妇人居多,背稍驼,微微颤抖的手里拿着搪瓷缸,临风伫立。风会凌乱她的华发,在布满沧桑的脸畔轻摆。老人默默无语,只以浑浊的目光向你求乞,谁又能无视这份凄苦?另一类人是残疾卖唱者,此类人虽然身有残疾,往往嗓音不错,手持麦克风,辅以音箱,卖力歌唱。他们让你在怜悯之余,能感觉到自强不息的精神。

还有两种人我不会给钱。其一是学生模样的跪乞者,道具是面前的一大张纸,大多是为重病的父母筹钱,还有必不可少的背在身后的书包。书包看似合理,实则出戏,难道他(她)是上课期间逃课出来为父母筹款的?我怀疑那书包中装的未必是书和文具。其二是重病或重残者,此类人有相同的道具:能蜇身的平板小车,一组音箱,一个乞讨箱。在悲苦的歌声中,或自己爬行或被人用绳子牵行。

对于这些人,我只冷眼视之,母亲和我不同,遇见行乞者必给。我深知其中底里,总劝妈妈不能见谁都施舍。

我之前读过《暗访十年》,对于丐帮中的猫腻略知一二。那些重病或残疾者真假难辨,即便是真的,也是别人敛财的工具。这种幕后敛财者非常残忍,通过人贩子买来孩子,故意致残,将胳膊、腿弯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赚取别人的同情,借以敛财。他们组成一个运作成熟的团队,有专车负责接送乞讨者,并派专人监视。监视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乞讨者逃跑,另一方面是提防陌生人和乞讨者交从过密,营救乞讨者。一旦发现风吹草动,他们会立即将人转移,甚至转移到别的城市。

我的立场很明确,不能给钱,给钱就是在助纣为虐。众人施舍的越多,幕后敛财者越会认为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会继续制造残疾人,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大家都不给钱,那些人无利可图,便没有了继续制造残疾人的动力,相应的人贩子也少了一条销售渠道,对于孩子的拐卖必然有所降低。一时的慈悲,随手的施舍,换来的是更多的人被残害;一时的冷漠,拒绝施舍,反而会拯救更多的人。所以,我认为明辨是非的冷漠要好于糊涂的慈悲,我宁可选择“一时的冷漠”。

自认为我的这套理论天衣无缝,谁知却无法说服母亲。母亲很认真的说,这些人里面难保有的人真的生活困难,就算是被别人操控,如果他(她)要不到钱,回去很可能被打骂甚至挨饿,给他(她)钱也是在帮他(她)。

我竟无言以对。

自此,我久久思索这个问题,是我过于冷漠,还是母亲爱心泛滥?母亲不识字,却不妨碍她明白大道理。她常常教导我,做人要放开心胸,不能斤斤计较,在生活中要广施恩、多积善。我敬佩母亲的开明,却难以百分百的践行她的教诲。面对乞丐,我以为冷漠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看似精明,实则患得患失,计较太多,也错过太多。殊不知,行自己的善,结自己的缘,莫问回报。如若人人以积善处世,社会风气必然提振,哪还会有什么扶与不扶的纠纷和让不让座的争吵?

目前,在微信中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济困救危捐款项目。不可否认,其中有夸大其词骗取金钱的骗子,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大家并没有因为个别现象而停止捐助的热情。个人之力虽然如萤火般微弱,但是汇聚在一起,就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这光芒不仅能温暖那些急需救助者的心灵,也终将温暖社会。

草就此文,本为时刻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劳不妨举手相助,但慰己心,不求因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