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老妈接着把《老张讲故事》讲下去。她说,你在网上搞这些有什么用啊?我的那些事,没什么意义。于是我们展开了以下的“辩论式”问答:
“那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有意义啊?”
‘“那些搞工作的,工作出成绩了,就是有意义。”
“什么样的工作成绩啊?” “完成一个项目,研究出一个成果。”
“那我上学的时候,成功转个基因,写个学术论文,算不算完成项目和研究成果啊?这些对你来说,有意义吗?这些项目和成果讲给别人听,别人会觉得有意义吗?”
“那不一样,你那是学生。又没有工作挣钱。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兄弟媳妇的侄子,在美国搞研究,我们市请他回来,一个月给20万,人家还要考虑要不要回来呢。”
“哦,那这么说的话,有意义就是在大城市或者国外搞工作,能够拿很高工资的?”
“我可没那样说。”
“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要是那样才算有意义的话,那得有多少人活的没意义啊!”
“就是嘛,我们这样的老百姓,就没有意义,人家也不把咱当个人。”
“不管别人把咱们当不当个人,我们首先要自己把自己当个人。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自己瞧得上自己就行了。别抱怨这,攀比那的,自己都瞧不上自己,谁还能瞧得上你?”
“...........我今天讲个当兵的故事吧。"
50后的的老张,和80后的姑娘,有着太不一样的价值观。
道理大家都懂,然而思维习惯决定行事方式。谁也改变不了谁。
所以彼此觉得对方可爱又可憎,可怜又可恨。 好多父母子女,就这么“磕磕碰碰”地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