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自己出生的地方总是有割不断的情,一辈走再远的路离再远的家,越到岁数渐大,留在记忆深处的总有儿时生活的印记,这种记忆会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在记忆深处……
老家现在官方叫侯山村,但我小的时候叫九坑村,也没去细询为什么改名,在本地方言里,这两字的发音倒也差不多,也许是村里的坑涧多的缘故,各个村组边上总有中啥啥坑的地方.,也许这也是当年九坑的来由。老家多山,这边好多村组都以XX坑来命名,也算应景。每个村组都是座落在小山延伸的脚上,小时山边田边还有小溪清流,儿时放牛是必放之地,有小鱼小虾,现在基本少有了,但溪水浅抓虾捕鱼可以,但水太浅不能游泳,要游泳只能去镇上的水库了,胆小的自然不敢,以至长大后外省人问你莆田那儿不是靠海吗,怎么不会水之类的,只能以呵呵回应,其实我们是不折不扣的"山里人"。
父辈是58年县里建水库的时候移民过来的,更老的老家已在5公里外水库的下面了,原来太奶奶的祖坟都还在水库的边上,前些年每年冬至的时候妈妈还要去扫墓,后来把坟移进来了,跟爷爷墓一起安放,也省去来回的麻烦。今年看家族在修族谱,还描绘了当年在水库边的老屋的一些布局,我爸当年还在水库边生活了十几年,跟他聊起当年的生活感受时光之快。
当年移民进到这山里的时候,移民的小组还是以集体厝形式群居一起,集体厝以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记忆着当年58一代的移民经历。如今部分老屋犹在,近年镇上为了纪念当年这段历史,对部分保存比较完好的集体厝进行修缮,倒也成为一些独特的记忆名片。
隐隐约约还有着一些小时候在集体厝生活的印记,那时大约也就两三岁的样子。集体厝的二楼走廊是通栏的,也就是每家每户都可以相通,幼时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小孩很多,可那时岁小,在这走廊上发生的事倒是没有多少记忆了。由于后面各家各户人多起来,所以渐渐在屋后不远又盖起房子,童年时更多的记忆便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