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尽管各路学者专家对自尊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都相似,自尊之父Nathaniel Branden的定义:自尊是一种有能力应对生活基本挑战和值得拥有幸福生活的自我体验的倾向。 自尊主要有两个组成:能力感:指我是否感到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色挑战;价值感:指我是否配得上过幸福的生活,配得上在我身上发生的好事。两者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自尊都会下降。
Branden 把自尊称为“意识的免疫系统”,当一个人自尊高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不会感受到焦虑或是悲伤,而是指感受到这些的频率要少,即使焦虑或悲伤也能很快的恢复过来。社会心理学家 Bednar 和Peterson 发现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低自尊,提高自尊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个人有益,也是社会疫苗,美国加州促进自尊特别小组认为自尊是社会疫苗。低自尊与滥用药物、未成年怀孕、暴力和犯罪直接相关;而提高自尊可以对这些一些社会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如何提高自尊?
1)正直,言行一致,以低要求允诺,高要求执行;
2)自我觉察;
3)努力追求;
4)担当责任;
5)自我接纳;
6)要有主见。
二.自尊的三个层次
自尊的三个层次是渐成的过程;
第一层是依赖型自尊,
价值感:由他人决定 ,不断受外界思想言论的影响。不停想人家会怎样看我或者我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 如果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尊就上去,反之,自尊就下降。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做选择,以获得更多来自外在的肯定。
能力感:不管客观上做的怎样,重要的是和其他人相比,我做得怎么样?我比其他人做得好,那么我感觉很好,如果觉得没有他人好,那么就感觉很差。
哈佛幸福课的教授Tal说:人人都有一些依赖型自尊。我从未遇见或是听说过一个人,能对其他人的想法言论或是社会比较毫不在意。这是人天性的一部分。 我们不同程度上都有依赖型自尊,重要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它是否决定我们的选择,我们要遵循天性。
第二层独立型自尊
价值感:自己决定,用自己的标准,而不是通过他人来评估自己。会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在意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其他人,会参考他人的意见,但是最终决定还是由自己说了算。这就是和自我保持一致;
能力感:不和别人比较,只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相比,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学到新的东西,参考点是自己。
第三层无条件自尊
超然或无条件自尊只是指,我们让自己远离羡慕嫉妒、高傲自卑、与他人对比的情绪,我们和他们融为一体,这和佛教所说的超然状态相似,事实上,可以把无条件自尊比作看电影,你去电影院,你与角色产生了共鸣,当他们经历艰难困苦时,你在心里也经历了一回,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你也觉得获得了成功,你和他们融为了一体,因为你的自我不受威胁,他们的成功没有威胁到你,他们的美貌没有威胁到你,他们的成功对你来说不是威胁,因为这只是电影。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有这种情感感受而不是对立,想象在真实生活中拥有这些情感这样的人会有多强大?这是电影的经历,但对拥有高无条件自尊的人来说会有多强大。
自尊的发展就像小孩子学习走路:一开始不知道走路是什么。—>依赖父母或是其他物件,迈开第一步开始学习走路。—>开始自己独立走路,但是每一步都要自己关注走得对不对,走得很慢,跌跌撞撞的。—>就像成人平时走路那样,都不用特别注意,自然而然地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