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乎上,看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儿子是个“毛病”特别多的孩子,做事情丢三落四,毛毛躁躁。
每次写作业,不是忘记了交听写,就是忘记读笔记,字也写得歪歪扭扭;
吃饭的时候,吃得满身满桌子都是饭粒、菜渣,清理起来特别麻烦;
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站着时,总是喜欢依偎着人;坐着时,很少正襟危坐,总是东倒四歪;吃饭吧唧嘴,屡教不改;
就连孩子讲话的样子,这位妈妈也表示“看不惯”,孩子语速特别快,声音也大,听他讲话,就仿佛耳边有一万只鸟在叽叽喳喳。
每天几乎从早到晚,只要与儿子在一起,都在纠正孩子的各种“毛病”。
然而,好几年了,孩子的“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反而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02
《小王子》中写到: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父母看上去是大人,但内心也住着一个小孩。
这个孩子,可能就是小时候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
也可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曾经无法释怀和调整的问题;
或者是自己明知不好的事,自己改不掉,就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
比如,你放不下的手机,便希望孩子不要沉迷其中;你不懂得怎样学习,便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学习。
甚至包括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如:拖延、懒惰、敏感自卑、情绪化等等,当我们不接纳自己这些问题时,孩子的“毛病”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短板,多数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孩子出生时,是一片空白和少量的天生“气质”,正是看到了父母的样子,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他们。
荣格曾说过:“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孩子的“毛病”,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隐痛。
只有去看见、去接纳,才有可能被疗愈。
03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生》中,身为魔王转世的哪吒就是一个一身“毛病”的孩子。
在大家心目中,他是天生的魔童,注定和邪恶为伴。
陈塘关所有的百姓都害怕他、讨厌他、避着他,对他抱有极大的成见。
即使他千辛万苦从海夜叉手中救下了小女孩,大家也都觉得他是抓人的妖怪。
正是因为受到太多冷漠和敌意,哪吒才变成了一个到处恶作剧的顽劣儿童。
脾气暴躁,性格古怪,整天做出一副特别讨厌别人的傲慢模样。
其实,哪吒并非真的喜欢捉弄人,他的内心很渴望被接纳。
只是年纪还小,心智不成熟,遇到外界的恶意和误解时,不懂得如何面对。
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始终接纳他、理解他、关爱他。
在哪吒被误认为是妖怪时,李靖夫妇一边安抚他的情绪,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
一边四处调查真相,最终找到了海妖留下的证据,为他洗清冤屈,引导他走出怨恨,找到自己善良的那一面。
如果这时候,父母和其他人一样嫌弃他,那将会把他推入黑暗的深渊。
04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都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其实,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一身“毛病”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
有人说,养育子女,是用一个生命去滋养另一个生命。
实际上,在陪伴孩子的每一天里,是两个生命互相滋养。
《孩子的大脑》作者曾表示,有了孩子之后,他身上的责任和失去自由的压力,经常让他不堪重负。
当他将这些感受讲给一位年长者听时,对方说: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时光非常短暂,并且仅此一次,你现在不做,以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机会去做了,失去的也就永远失去了。”
为人父母,承载着一个生命的责任,其实也在享受着重新找回自己的特权。
当我们学会了用耐心、接纳和理解,去看到孩子的问题,慢慢的静待花开;
孩子自然也就拥有了温和、冷静、坚毅的底气,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滋养的是孩子,实际上也改变了我们的心境。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