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8岁小女孩因为家长不给看电视而从21楼一跃而下”的新闻引起网友们热议。
看过新闻后的很多家长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玻璃心? 说不得,骂不得,带个孩子就感觉身边放了一个定时炸弹!”
其实,孩子的玻璃心大多是父母“培养”的结果。
阅读今天的文章前,简慧爱邀您思考:
● 您的孩子有没有玻璃心?
● 您觉得孩子玻璃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前段时间,《我家那闺女》播出后,吴昕就哭上了热搜!
原来有一年台里的跨年晚会,由于时长原因,她的节目被砍了,而其他九个主持人的节目都还在!这一点让吴昕万分崩溃!她因此认定自己就是最差的,别人在台上表演节目时,自己就在后台哭!时隔这么久,谈及此事,吴昕依然放不下,依然很崩溃!
连她自己也说,自己是一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过于活在别人的嘴中了!
Hold不住的玻璃心
我家闺女最近也变成了第二个吴昕。
某天晚饭前,女儿刚拿到一只彩色笔正玩得开心,这边队友说饭好了,准备吃饭。我把女儿放在她自己的餐桌上,队友给她端来了饭菜,但是女儿仍然在玩她的那支笔。
我说:“我们先把笔放起来好不好,吃完饭再继续玩。”女儿摇头不肯。于是队友想都没想就拿了一包糖和女儿把笔换过来了。
这下笔是拿走了,可女儿又得了一样新鲜玩意,而且她知道这是能吃的,转头就让我给她打开。我狠狠瞪了队友一眼,这不是给自己挖了另一个坑么?我硬着头皮干巴巴地问女儿:“我们吃完饭再吃好吗?”心里不抱任何希望,果然女儿果断地拒绝了我。
紧接着,队友又开始挖坑,暴脾气上来了,我板起脸对着女儿说:“别玩了,吃完饭再玩!”
这下好了,女儿开始噘嘴、耷拉着个头,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同时用一种无比撒娇的语气向我求安慰。
类似场景在队友和女儿之间几乎每日都要上演一次,队友表示受不了了,刚开始我还以一种护女心切的心态对待这件事,经历多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也受不了了,没有这么强大的内心确保随时随地都能hold住女儿的一颗玻璃心。
直到一个细节让我找到了女儿玻璃心的根源。
夸出来的玻璃心
某个中午女儿玩水,我用比平常严肃许多的语气说了她,她却没有出现队友说完她之后的那一系列表现,只是轻微地有些不高兴。这让我开始回忆我和队友各自与女儿的互动模式。
队友与女儿的互动,两人好的时候,女儿做点什么队友都要竖着大拇指夸一句“真棒!”,女儿喝口水,队友说“真棒!”;女儿自己吃口饭,队友说“真棒!”;女儿自己上个台阶,队友说 “真棒!”。
他们两人相处的时候,队友的“真棒!”不绝于耳。而我和女儿之间的互动,没有这么多的“真棒”时刻。
女儿和队友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让女儿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只有得到了爸爸的认可,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旦这种被认可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女儿便会觉得委屈。
于是,渐渐地,队友越是这样称赞女儿,女儿越是不能接受他的任何批评,受不得一点委屈,当队友语气稍重一些的时候,眼泪就往下掉。
在女儿看来,队友一直将她捧上了天,可以转眼“啪叽”一下,就被重重摔到了地上,对于这种落差,女儿觉得无比的委屈,“爸爸不是觉得我什么都很棒的么?”是队友的盲目赞美“捧杀”了女儿。
过多的赞美暗含了家长的偏见
适当的赞美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赞美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赞美孩子,能给孩子以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
但是过度的赞美却隐藏了大人对孩子的一种偏见,对孩子能力的不自信。我们拼命地夸孩子,生怕孩子一旦缺少赞美,便无法顺利完成某项任务。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许多从自我能力进步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我理解队友每句“真棒”后面的动机,比如女儿喝水的“真棒”,是因为女儿从小便不爱喝水,队友想通过夸奖她喝水的行为来鼓励她多喝水。女儿自己吃饭的“真棒”,是想鼓励女儿养成自己规矩吃饭的好习惯。
但队友的过度赞美,显然把孩子带向了脆弱、敏感的极端。
其实,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不加选择得赞美,不如相信孩子的能力,接受能力是逐步成长的过程,避免急于求成,将自己的期盼值强加在孩子身上。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
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七项重要的感知能力和技能,其中就包括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和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总的来说就是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
玻璃心的孩子往往过多地将个人价值寄托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
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待成长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能力发展有自信,相信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玻璃心也就无处遁形了。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原则入手:
1.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家长们切记不要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某某家的孩子真聪明,都会做10以外的加减了,我家的孩子就只知道玩!”、“某某画的小狗真像,看你画的什么?”多从纵向比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
2.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生活中,结果评价我们往往脱口而来,“你这次考试考了100分,真的很棒!” “你弹琴比赛得了第一名,好厉害!”这句话隐含着认为100分第一名才是好的,会让孩子只会以分数和名次判断自己。
过程评价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期末考试,姐姐拿了全A,妹妹不是D就是C。对拿A的姐姐,妈妈说:“真好,很高兴你对学习这么感兴趣!”,对拿D和C的妹妹,妈妈指着分数较高的一门说:“阅读很有趣是么?我也很高兴看到你对阅读这么感兴趣。你的成绩和姐姐不一样不重要,你也一样可以对学习感兴趣。”这样,姐姐不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骄傲,妹妹也没有因此而气馁。
过程评价看重的是个人能力的增长,当孩子未来在比赛中受挫、输了竞争,也不会否定自己的努力。
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相信自己不是来自于父母的无条件赞美,而是来自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细小的成功瞬间和微妙的失败片段,从而清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构建自己的能力地图,收获自己应有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