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为放松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与《陆犯焉识》。《霍》是马尔克斯五十八岁时的作品,他自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也许生活太慌乱,我已经失去了体察好作品的心境,没有完全品味出“最好”来。而严歌苓的作品,我已将最深的爱献给了她的《白蛇》,语言与韵律交织的惊艳永远定格了,再有后来者,也激荡不起当初的震撼了。至于,张艺谋的《归来》,也在看完小说后匆匆过了一遍,作为永远的“原著党”,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视觉时代的华彩,搜肠刮肚就找出一部影视作品胜过原著的。就拿《挪威的森林》来说,电影版带来的幻灭感,让人很不得导演能将它吞回去嚼吧嚼吧自己消化掉。《归来》除了成全了巩俐的演技,几无亮点。《盗墓笔记》也要影视化了,虽然我七年前就挺喜欢李易峰了(外貌协会钻石级会员,这种事也没办法),但还是心疼原著,总觉得落入天朝影视圈一切都会被毁了的,双下巴的三叔真心是精分了,不好好写小说,做安静的美男子,学什么郭敬明韩寒上蹿下跳影视化!好吧,我是读图时代不合时宜的前朝遗老,吐槽下下……
弗洛伦蒂诺是世间少有的那种爱情体质型人格,他的一生从在费尔明娜窗台外第一眼看到她开始,就发起了一场名为“爱情”的霍乱。霍乱与其说是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隐秘爱情的时隐时现背景,倒不如说是这场爱情本身的实体化象征。爱上一个人不难,难的是爱一辈子,而且是对方毫无回应的一辈子。弗洛伦蒂诺这场苦恋是痛苦万分的,但让他不爱也是万万不能的,别人将爱情看做一段时间内的“病症”,他却将它看做一生的事业,时间在他心里不起作用。就像他一辈子都用抒情笔调写商业信函贻笑大方一样,从每一个割裂的时间段看他的痴情都是可笑的,但从整个长长的一生来看,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的婚姻反倒更可笑。
弗洛伦蒂诺的感情太梦幻太深沉也太持久了,费尔明娜这样理智并迅速成熟起来的女子是不会去承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让一个人放弃青春时期炽热的感情最好的方法是给她机会让她成长,然后放弃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大多数人最大的问题是既向往梦幻的感情又担不起脱离现实的风险,这样激烈的矛盾如何调和是一生的命题。费尔明娜选择了世俗,自以为成熟后看待梦幻的爱情,会觉得以往的自己幼稚可笑,真正经过岁月洗礼后却又开始缅怀这梦幻。有个朋友说,费尔明娜就是赤裸裸的放弃矮矬穷投奔高富帅,弗洛伦蒂诺见光死了,两个人一起做了场爱情的华丽美梦,费尔明娜先醒了,弗洛伦蒂诺一辈子没能醒。醒了的那个人在世俗的婚姻了不无幸福的做了一世心甘情愿的奴仆,没有爱情自然也是可以幸福的,熬出来的幸福。做梦的那个人在激情堕落与痛苦中抱着对爱情的信念从稚嫩青年熬到耄耋老者,最后竟也如愿以偿了。选择明智与否,勇敢与否都不重要,倒像是“个体体质”决定他们走上什么样的道路。
《陆犯焉识》里的冯婉喻也是爱情体质型的,心里有了陆焉识便再也装不下其他男人了,一辈子都用来等待,迟钝到把陆焉识的冷漠当做温情。在她的眼里,什么反革命,什么犯人,都是轻飘飘,作为陆焉识的妻子,已经是她这一生最安全的庇护港湾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陆焉识的面目随和进一步让她相信自己得到的已足够。这种人生里只有爱情的人,并不是靠着对方的给予来维持深情的,他们要的很少。
韩念痕在爱情里给予陆焉识的亦是珍贵无比的了,亦是毫无保留的了,只是她在战争中成熟起来了,冷静的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最后平静的离开了。她与冯婉喻之间要做比较的话,韩念痕绝对是更有魅力的,现代女性的魅力。就像之前说过的,那个时候的中国男人妄谈追求自由,心里永远留恋的还是传统女人的温顺忠贞。所谓的忠贞都是带着野性的,陆焉识最终被冯婉喻的安静与野性打动了。
爱情到底是一直潜藏着还是在某种契机下忽然涌现的,如果没有这些境遇这个契机,爱情还会出现吗,相信费尔明娜与陆焉识一样都不确定,但他们肯定愿意相信:爱情一直存在着,毕竟人们怯于也羞于面对爱情的脆弱性。
爱情真是复杂至极,但对于弗洛伦蒂诺与冯婉喻,对于这些拥有爱情体质的人来说,爱情是多么简单,多么深沉,多么温情,多么痛苦,又多么恒久啊。
好可惜啊,我不是这样一只爱情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