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
在厦门见到最多的建筑模式。房屋的首层沿街向内退进去一个人行道的宽度,为行人提供一片阴凉。
厦门的最后一天,早早起来参观了之前错过的南普陀寺,然后便去中山路采购特产和把没吃到的美食做最后的“查漏补缺”。
虽然一系列的游记题目都叫《别去厦门》,但真的要走了还是多少有点依依难舍。
早上八点多到达南普陀寺,已经热得不行了。在莲池边上坐着一群写生的学生。
可能是空调房跟室外的温差太大,相机都被热模糊了,拍出的照片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学生们大约是心静,纹丝儿不动地坐在无风的花坛边儿上,静静地描绘着眼前的风景。
我本来是想拍一些莲池的美照的,但实在热到不行。好在池边的花坛正在浇水,自动喷淋系统喷到我身上的灌溉水此刻如救命稻草一般让我不至于立刻中暑。
莲池也是放生池,里面有很多信众放生的鱼和龟,但小龟们估计也是热坏了,此刻只能看见莲花边上的一只,昂着脖子不知在等待着什么。鱼儿到时自在得很,成群结队地游着。
小布说寺庙不宜拍照,加上我可怜的小α已经热到起雾,我便收起了相机。
南普陀寺位于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
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
闽南的寺庙与我见惯的北方寺庙不同,颜色鲜艳很多。整体建筑色彩丰富,造型华丽。应该是翻修的缘故,现代感十足。
告别了南普陀寺,我们便乘车前往中山路。
从刚到厦门我就开始唠叨着要吃正宗的烧仙草,可这三天过去了,依旧没有吃到。所以作为最后一天,无论如何要吃一份儿。
于是到了步行街,按着大众点评的导航,我们很快找到了“仙草南路”
应该是家小有名气的店了,我们到的很早,店里的摄影师正在拍摄新产品。
我点了一杯仙草凉茶去火。
这家店的烧仙草,喝起来更像是龟苓膏。味道稍显苦涩。
但也亏了这苦涩,举着杯子走在路上的时候,心里总觉得这杯东西一定能败火。
除了烧仙草,还有一样必须补漏的东西就是土笋冻啦~
说道这个我就开心。
老板娘在我点单的时候推荐了我这款经典的传统土笋冻,并且反复确认要不要芥末,要不要香菜。
土笋冻是起源于福建泉州,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主原料是一种长在沙子里的大肉虫子。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因为是长在海边沙地里的大肉虫子,我就催眠自己,这是海鲜。
土笋冻的味道的确鲜美,冰镇后更是清爽可口。虫子的部分吃起来很是爽脆,口感有些像海肠,但不如海肠柔韧。
但终归是肉虫子,所以即使诓小布这是海鲜,他也不肯吃。
到了厦门,大家一定要挑战一把。毕竟跟炸蝎子炸蚂蚱什么的比起来,这个还是好接受一些的。
至此,此行唯一的遗憾就是没吃到《舌尖》中提到的“肉燕”了。去得每家店,不是没有,就是恰好卖完了。
每场旅行的最后,总是要购物的。所以为了给小伙伴们把厦门的味道带回家,我们去了中山路附近的特产店。
果然海滨城市的特产都差不多,店铺里成山的各类干活堆着,大如弹珠的苍蝇围着食品飞来飞去,时而落下来尝尝味道。
于是我果断抑制了品尝的欲望。
可能是为了延长储存时间吧,店里的鱼干就这么铺在了净是污渍的大马路上,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
别买鱼干!
转了几个地方,买了满满一大兜子特产,我们回酒店拿了行李奔赴机场。
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
“下雨天,留人天”这局老话在我脑海中浮现,突然有点伤感。
然后
航班延误了
我不伤感了。
在厦门待了四天,终于在机场看见了“猪”字。看来“明朝余孽”的势力并没有覆盖到机场。
美珍香不知道能不能算特产,毕竟在我印象中这是很大众的东西。当年在新加坡作为特产被推荐,由于价格太高没舍得买。这次由于航班延误得太久,又饿又馋,终于买了。
小小几片肉脯,花掉小两百块,成为此次厦门伙食方面的最高支出。
当然光吃肉脯还是不行,好在机场里有饭店,这顿特色小吃也就成了在厦门的最后一顿正餐。
面线糊(mǐ-suā-gôo)起源于福建闽南,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风味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地瓜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也可以当做点心和夜宵,就着油条跟马蹄酥吃。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闽南地方风味。
一碗暖暖烂烂的面线糊,让人想起了昆山上海一带的污糟面——很家常,很暖。
酥脆的油条配上软烂的面糊,汤底里肥美的海蛎,都透出了浓浓的闽南风情。
在机场等了两个小时,拖延的航班终于起飞了。
飞机穿过厚厚的云层,蓝天渐渐显露出来。
再见厦门,或者不再见。
上一篇 别去厦门——5 鼓浪屿美食篇
更多游记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