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距离,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心与心的距离,也可以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
四招让孩子喜欢和你沟通。
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但是不经意间,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小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比如:面对一件事件时,你在这边苦口婆心地口水都说干了,他在那边玩他的,跟没听见似的;
和他商量点事情,他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甚至是顶撞你;
每次想和他说点什么,他都是刻意地回避,不愿接近你。
孩子有这些表现,其实是在告诉你,生活中你和孩子的沟通已经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你可能正在用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你说话的方式,也可能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你肯定原本没打算这样的。
在沟通中发生这样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好的沟通能让彼此的想法更好的连接。
孩子喜欢你,才会愿意和你沟通;孩子感觉舒服,才会继续和你沟通。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工具,只要合理运用,影响心弦,就可以奏出心灵协奏曲。
那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喜欢与你沟通呢?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四个小妙招。
第一招:善听话
平常生活中,父母总希望孩子们听话,其实,首先要“听话”的是我们,要做善于倾听的父母。
人都需要被理解,倾听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与意图,相互理解才能建立信任的关系。
孩子只有信任你了,才愿意听你说,才愿意听你的教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就可以听到。
面对生气的孩子,不管孩子的情绪是多么激烈、怪异,一个善于倾听与共情的妈妈,总是更容易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感到妈妈对他的理解与爱,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甚至妈妈只需要用“嗯”、“噢”“这样啊”等简短的话来表示理解,就能帮助孩子更冷静地思考。
即使妈妈的共情不能马上平息孩子的愤怒或委屈,被共情的孩子内心里也一定会感激妈妈,从而缓和亲子关系。
生气的父母,往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你试着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或许你会发现孩子是情有可原的。
例如,孩子打碎了你最心爱的杯子,结果你不问青红皂白,一上来就骂他干事不小心、毛毛躁躁,后来发现孩子是看你下班回家比较疲惫,想倒一杯水给你喝来缓解疲劳。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如今的孩子表达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请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不是那么认真的聊天吧。
切记不要只听了前半句,就以为自己都明白了,打断孩子的话说:“行了,别说了!你怎么想,我还不知道吗?”
当孩子感觉到家长并没有认真倾听自己的话时,渐渐地便失去和你说话的欲望。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耐心、用心地做孩子的听众,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这样孩子才想与你亲近,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第二招:会说话
我们的语言是有能量的。一句话可以把人拉近,一句话也能将人推开。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孩子的心就如同瓷器一般,经不起太大的挫折和打击,别看他只是几岁的孩子,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自尊心。
所以,我们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时,都要讲究场合和分寸,千万不能情绪一来,口无遮拦,行动也随之过激,这样不但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一种难以弥补的伤害,也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用积极正面语言、正面陈述的习惯。
遗憾的是总有一些父母不去好好说话,好好的一句话,被他一说出来,意思全变了!
比如有这样的一幕:孩子的手指被小刀划伤流血了,你给孩子拿来碘伏和创可贴:“来,消一下毒,贴上创可贴。”本来到这儿挺好的一件事,孩子心里可能还挺感动:老妈(老爸)挺关心我的。
可你接下来一句:“看吧,平常让你用刀子的时候小心点,你就是不听,现在划伤了吧!”立马让孩子产生抵触,觉得你真烦!
如果你这样说:“宝贝,手划伤了,挺疼的吧”“还可以,妈妈,不是特别疼”“你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那我们以后注意点,好吗”。
这时候,孩子心里一定很舒服,觉得妈妈理解他,下次他可能也会小心点。
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说话,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招:易亲近(配合肢体语言)
在人际沟通中,有个73855定律,说的是语言交流传达的信息,其中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音语调,而55%来自肢体语言。
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说话内容的表达,更多的要关注语气、语速、语调及肢体语言的表现,从而改善亲密关系。
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目光、身体接触、身体的姿势等。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肢体语言,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首先是面部表情—微笑,微笑不仅让自己愉悦,而且让孩子感到温暖,能瞬间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
其次是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就是看着对方,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居高临下,我们要蹲下来跟孩子同一视线,或者抱起孩子,让孩子看到你的眼睛。
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这样也让你显得更加有亲和力,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意。
这样身心合一、平等地跟孩子交流,孩子就会觉得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没有压力、也不紧张,很开心、很舒服。
最后是身体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拍拍肩膀等。
人类的第一大感官就是触觉,人通过身体的接触会感受到彼此的连接,父母的拥抱、父母信任和鼓励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抚摸孩子的头,和父母手牵手等等都会带给孩子非常好的感觉。
孩子会感觉跟爸爸妈妈很亲近,自己信任爸爸妈妈,同时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信任和爱,这些美好的感觉都会形成孩子身体的记忆,进入潜意识,让孩子愿意亲近父母。
更重要的是,这将会影响孩子成人后与他人身体的连接,以及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第四招:懂配合(配合语音语调)
生活中,有效沟通的语速、语调是在同一个频率上,这是一种协调的状态。
和孩子沟通也一样,除了要用他能够听懂的、熟悉的语言外,还要配合孩子的语音语调、声音的大小,来连接孩子的潜意识。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不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
如果孩子说话声音很急、很兴奋,而你却慢条斯理,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关心他,对他爱理不理。
例如,孩子放学跑回来,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一下,我今天又得了一张奖状!”孩子的声音很兴奋、也很宏亮。
如果妈妈只是说:“噢,妈妈在忙呢,一会儿再看哈!”
孩子就会感受到冷落,以后就不太愿意主动的和你讲话了。
如果孩子的声音很稚嫩、很缓慢,那你就尝试着将声音放缓,音调拉长,我们尽可能夸张地去模仿和配合他们。
例如,我家小宝经常和我说:“妈妈,妈妈,我好爱你哦!”我就会跟孩子说:“宝贝儿,妈妈也好爱你哦!”
孩子撒娇式地说话,你也可以撒娇式地回应。
孩子都是比较感性的,他们只会觉得你这样做让她感觉很亲切,他喜欢和你这样交流。
以上几种方法,从会听到会说,加上配合肢体语言、配合孩子的语音语调,有意制造共同点,建立亲和力的方式,可以应用到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
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顺畅,关系也越来越滋养。
孩子喜欢和你沟通后,以后不论他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至少在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可以回,有一对耳朵让他安全地说真心话,有一双眼睛永远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