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画画群里看到很多的美妙的画作,觉得很欣赏,有趣,够新颖。突然,我看见这样一句留言——我都已经临摹很多年了,可是还是不会自己创作,什么时候我也能自己创作就好了。
这令我陷入了思考。谁都不想只停留在学习和临摹上吧。到底要怎么学习画画,才能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或者说,我们也经常欣赏别人画的不那么标准的图画,比如漫画,比如简笔画,比如随手的涂鸦,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赞叹作者的创造力,忽略画作本身的粗糙和不足?
或者进一步想,人们穷其一生的追求突破自我局限,可是学习的结果,是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我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我不想自己像在综艺节目里,大张伟评论年轻人的时候,被回怼过去那么的尴尬。似乎很多人的潜台词就是:“你已经过时了。你自以为的忠告和金玉良言,不适用于我们年轻人。我们年轻,青春就是意味着无畏。”
那么,这是明智还是任性?不听劝,抵制外界的声音,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吗?
我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扰。
- 成为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改变自己,还是坚持自己?
- 不改变的话,为什么学习,又为什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意义何在?
- 坚持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可以,有时候就是不可以?
我既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我既是有一定的经验,也依然有许多的不足和无知。当我思考如何面对孩子,权威,未知的世界时,我的选择决定了我的心态是放松的舒展的,还是压抑的紧张的。所以,不论如何,我总在被迫选择或者主动选择之间,展开我的一生画卷。虽然面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困扰,我的意见可能不对,但是我还是要表达出来。对别人不一定没有意义,对自己也许有更重要的价值。
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要怎么做?
在画画的时候,我常常先什么也不参考,直接快速的给出我自己的答案。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自由自在。我的审美,我的决定,我要的造型,我喜欢的上色,这些都是特别个性的东西。我真的很不愿意在动笔之前,被各种理论和样本拘束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不想成为别人,我只想做一个自由创作的,体验画画本身乐趣的人。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评判,在动笔的过程中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杂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过时的。
So what?
画就是了。
我会因为一首歌曲或一段简短的旋律,画它带给我的灵感。听音乐,却不想象,你永远错失了解自己,究竟能多么的自由。
尝试着把听觉和视觉融合在一起,随着音乐带给自己情绪的流动,眼前变幻出各种不期而遇的颜色,图像,姿态。
没有约束的画画,就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上昂扬驰骋,一马平川,至情至性。
那么,为什么有的画作灵动,有的直触人心弦?都是学习的结果吗?
我觉得恰恰相反,是体验的结果。
我在这里刻意的把学习和体验对立起来,完全是因为我自己的原因。我常常感觉某个特别的时空,一块是分析,一块是鉴赏,一块是体验,它们如此的清晰和隔离。
在分析的时候,我觉得是比较理性的。我会仔细看别人的作品和我的画作之间的区别。例如像线条,比较它们的硬度。例如像色块,比较它们的深浅,明度和饱和度。例如像场景布置,比较它们的构成要素,位置,大小分布等等。
在鉴赏的时候,我过渡到了直觉和理性的交界点。我会从别人的画,投射出什么意境,什么内心感觉,来做主题研究。比如,我会想象和理性一起来,做一个“我理解的他”的阐述。
这个阐述有30%是客观的事实,有30%是画作本身带给我的联想和感觉,有40%的部分我会觉得需要基于前人已经探索出的方法论,或者现成的理论依据。比如像色彩理论,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导致了我产生那种感觉。这样做类比,做延伸的部分。
在体验的时候,我完全忘我。我不管什么理论,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的。我只是在尝试用自己的笔触画我自己的想法,表达,表达,表达,用一个个具体的符号来呈现我自己的想法。
我相信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见解,那又怎么样?我的学习积累部分在分析和鉴赏的时候,我自己创作的部分在体验的时候。
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就是这样把时空区分为三段式。从体验,到分析,到鉴赏,再回到体验,分析和鉴赏。
做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人,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