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差后来,我都会发现涵涵的巨大进步。上次出差回来,涵涵晚上睡觉前,准备脱裙子,我知道这个难脱,正准备上手去帮忙,可她拦住我说:“妈妈,不用,不用,你看着哈!”
她先是把胳膊从袖子里缩回来,然后再把头套出来,成功地脱掉了。不仅如此,还有好多事竟然也会自己做了。我就深深地做了个思考,针对我这种整天喊不要包办,其实无形中包办不少的“操心妈”。
每次,涵涵说:“妈妈不用”时,我老公总是在一旁自豪地笑。
其实,在涵涵小的时候,我就发现,爸爸带她时,跟我是非常不一样的,虽然那个时候爸爸单独带她时,总是能把娃给带生病,但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比如我带着一岁多的她玩社区的滑滑梯时,因为地上没有任何保护的东西,就是硬硬的地板砖,我怕她摔着了,总是寸步不离地守着她。可爸爸却站的远远地看着。后来我发现,跟我在一起时,她会变得胆子小,和爸爸在一起却很勇敢。吓得我赶紧忍住“撒手不管”。现在涵涵比我胆子要大很多。
于是,我渐渐地控制自己,试着不去“瞎操心”,比如我们一起去超市的时候,涵涵总喜欢去拿购物车,而且是去最远的那一排拿。但上次她拿购物车时,因为轮子被轨道卡住了,她使劲拉,可推车还是被卡的动不了。我忍住过去帮她的冲动说:“好像使劲拉不管用哦,试试别的方法吧!”,涵涵这次换朝另外一个方向使劲拉,可还是拉不动。
这时,我依然忍住过去帮她的冲动,说:“你试着后退一下,把推车放正了再拉呢?”涵涵照着我的话去做,很快就把车拉出来了,小家伙很兴奋地拿着推车向我们走来。我趁机鼓励了她:“涵涵好厉害呀,自己把推车给拉出来了!”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个表扬很受用。
我在想,幸亏人当时不多,不然我肯定怕影响别人伸手去帮涵涵,而错失了这次让她自己探索,肯定自我的机会。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引导孩子,反而能够让孩子更加独立和自信。
下面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组,关于“操心妈和糊涂爸”的对比图。看完后,我被逗乐了,但更多地是深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粑粑VS麻麻
出门前:
我可以买这个吗:
未接来电:
家长会前:
吃东西:
朋友来家玩:
我饿了:
我没钱花了:
打电话:
日常交流:
我可以。。吗:
哈哈,看完后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是不是觉得爸爸虽然有些糊涂,但是他更相信孩子,更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甚至是朋友,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不是一个孩子呢?
这样的对待方式,的确能够给孩子很多锻炼机会。难怪心理学博士林文采说,孩子3岁之前,妈妈很重要,这个时候妈妈主要是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以后能够更好地学会分离。而3岁之后,爸爸就很重要了,孩子主要从爸爸这里获取:肯定、赞美和认同的心理营养。
哈,果真是这样呢!妈妈处于母性的保护欲,总是无可避免地操心和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独立的特性,从而失去自我肯定的机会。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妈妈的操心和焦虑不好,或者是不对,都是出于本能,这个没有对错,咱这里只是说,希望妈妈能够少操一点点心,同时呢,给爸爸一些单独和宝宝相处的机会,因为随着宝宝的成长,他确实需要来自宝宝的心理营养。这样也可以解放一下我们自己,从而以更好地状态回到孩子身边。
同胞们,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