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播了好几期。
一期不落追完的飘飘,却觉得有点发腻。
倒不是演员们演得不好,相反,每期都有一两场表演可圈可点。
这个腻,更多是因为,哭戏实在太多了。
虽然表演的影视片段不同,可几乎每场戏都要哭几下。
哭,确实是最有感染力、也最能引起观众共情的表演。
但,一路看下去就有些头疼;
有的,甚至哭到青筋迸发、以头抢地,徒留尴尬。
现在一提起好的表演,最常用的形容就是“炸裂式演技”。
而一提起“炸裂式演技”,都想到哭戏,当然也包含有爆发力的哭戏。
似乎只要能撕心裂肺地哭出来,这段表演就合格了。
不是吗?就连演员自己也这么认为:这个感觉好有爆发力啊。
事实上,有爆发力的表演,就一定是好表演吗?
或者说,只有哭戏,才能被称为“炸裂式演技”吗?
今天飘飘就来聊聊“炸裂式演技”。
看表演手法就发现,不少年轻演员都明白“哭”的魅力,也爱在戏里爆发。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所谓的炸裂式表演。
这样的表演,飘飘只想说,我的耳朵真的快聋了……
炸是炸了,可炸裂在哪?只有耳膜裂了,内心却一点波澜也无。
好的爆发,应该是和人物的性格、当下的情景若合符节,能准确表现出人物内心的。
比如牛骏峰在《海洋天堂》里的这场戏。
他的爆发点就抓得很准,完全体现出自闭症患者那种抓狂又无奈的状态。
心里有话,但说不出来,只能用如此激烈的方式,去表达当下的情绪。
这爆发,有其道理,也是当前情景所需。
如果纯粹为爆发而爆发,效果定会适得其反,不仅不感动,反而令观众质疑演员把握人物的能力。
一个例子,祝绪丹演的林月如。
这场戏里的林月如,一心想着和李逍遥吃到老玩到老,永不分离。
却没想到,李逍遥和赵灵儿有过婚约,而这段情,也随着记忆恢复一同复苏。
这时的林月如,内心该是茫然,伤心,且认命的。
因为李逍遥从出现时,就不属于她,他们的约定,本就带着月如的不安全感,如今得知灵儿的隐忍,她含泪成全之余,再加上一点释然,这场戏才会出彩。
整个人的表演状态,应该是看破后的“软”,而不是愤怒的“硬”。
而祝绪丹,上一秒还和灵儿姐妹般贴心。
下一秒就变成了“嘶吼式”的质问——
逍遥哥哥,那我算什么?
眉头紧蹙,胸口剧烈起伏,整张脸因为激动而紧绷。
一时间,飘飘仿佛看的是被逃婚的、气急败坏的周芷若。
相比之下,剧版的林月如,默默地泪如雨下,手上推开逍遥和灵儿。
“吃到老玩到老”的心愿,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不甘却无奈,但能为爱人做最后的牺牲,她又是满足的,落泪之余,又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表演,才能让人心生怜惜,明白她的“苦”。
在不该爆发的地方爆发,只会让人观感难受。
而哭戏也是一样,不是只有撕心裂肺地哭吼才能表达内心的伤痛,有时,隐忍的痛苦,力度更强。
最新一期的《演员请就位》,陈小纭和刘雅瑟演绎《致青春》里,郑微对着好朋友阮莞因遭遇车祸死去的尸体,说的一段伤心独白。
同一个场景,刘雅瑟最后一句“你太自私”是突然爆发出来的;而陈小纭,则一直克制着去演绎。
相比之下,爆发的哭戏虽然有感染力,但是因为是本能表演,力度随着发泄的那一刻散开来,这种痛是浮于表面的。
而有控制的哭戏,反而从一种平静里,掂量出悲伤的重量,这样的痛,更锥心刺骨。
所以你看,并不是所有的爆发和哭戏,都能称得上是好演技的。
如果青筋直冒的炸裂令人尴尬,还不如不炸裂。
飘飘并不是否定哭戏的价值。
张译就是出了名会哭的男演员——
在《亲爱的》里,他哭到蹲在地上,不能自己,演出了一个丢了孩子六年的父亲,刚刚拼死帮助别人找到了孩子,自己的孩子,却还没有着落。
哭完这一场,他决定打破誓言,再生一个了。
因此这泪是复杂的——
不只有对命运的恨,也有对丢失的孩子的愧疚。
章子怡在《一代宗师》里,多年来内心深藏的情愫,经历过的世间冷暖,都化为轻描淡写的一滴泪,滑下来。
这也是好戏。
飘飘真正想说的是,好的表演,并非只有哭戏。
比起哭戏的戳心,一些笑的场面,看起来风轻云淡,其实比哭还难——
哭是情绪的释放,笑却是情绪的克制。
说起张曼玉在《甜蜜蜜》的表演,大多数人会想起那个先笑后哭的名场面。
可飘飘却觉得,最后一幕的相视一笑,更是意味深长。
多年之后,久别的两人无意中因为邓丽君去世的新闻,同时驻足。
这相视一笑里,是比哭更满的情谊。
在经历这么多的兜兜转转、分分合合之后,即便音讯全无,断了联系,却还是能在街头相遇,这是多么深的一段缘分。
两人这么多年来的纠葛缠绵,破碎伤痛,都在这笑里泯然。
有的笑让人感动,而有的笑却如噩梦般吓人。
王砚辉在《烈日灼心》里最后的五分钟,堪称演技炸裂。
说话的口吻也好,神态表情也罢,活像一个真正的犯人。
普普通通的一个笑,就让人背脊发冷。
这笑,远比哭来得准确,也更瘆人。
交代案情时,提到杀害这么多条性命,就像在说吃饭睡觉的小事一样平常。
他让你看到人性的恶与冷漠,能去到什么地步。
王砚辉演过很多坏人,也贡献过很多坏人之笑,每一个笑都不一样。
上面这个是狠辣和冷漠,而《我不是药神》里的笑,却是堂而皇之地指黑为白:
我做坏事?我还救人呢,你能拿我怎么办?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能把坏人演得入木三分,且都不尽相同。
他回说,因为坏人不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坏事。
而这,从他的笑上,就体现得明明白白。
周星驰的笑,也是典型的,从笑里透出悲来。
《喜剧之王》里,他挤出客套卑微的笑容,想要拿一盒盒饭,却被吴孟达狠狠羞辱一番。
嘴边的笑逐渐僵硬,却还挂在脸上,背过头去的欲言又止,化成眼神里浓得化不开的尴尬与落魄。
这个笑就像一把刀子,把底层小人物尊严尽失的悲哀和心酸狠狠挖出来给你看,比哭的杀伤力,强上百倍。
笑本身是不具备刺激性的,它能让人开心,却很难让人共鸣。
但表演的笑,却偏偏要用笑,来戳中你的内心,用一个看似简单的表情,传达更多的情感和潜在信息。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功力,无疑难度更高。
我们常用哭戏来代表“炸裂式演技”,其实是把炸裂式演技看“窄”了。
就像只用能不能飚高音,来评判一个歌手会不会唱歌一样,是有失偏颇的。
不是飚得了高音才是会唱歌,也不是只有哭得泪如雨下才是演技炸裂。
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里,能看出人物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就是“炸裂式演技”。
它可以是哭,是笑。
甚至,可以是这样的面无表情。
只把哭戏当演技,有什么弊端?
看看热搜就知道。
一搜“哭戏”,就能搜出来一堆热搜和营销。
而演技类综艺,更是扎堆地哭,扎堆地爆发。
喜剧,或是平实一点的表演,甚少在这个舞台上出现。
无他,只把人逗笑,看不出演技;
要拼了命地看哭你,才算是演技,才会有掌声,才能上热搜。
久而久之,哭戏渐渐等同于“炸裂式演技”。
也成为了年轻演员“偷懒”的好借口。
只要哭得好,就能赢得一堆夸赞。
这背后固然有表演评判标准下降的原因在——
当有一堆哭不出来的演员成为行业的底线时,能哭,确实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了。
但,这样的表演,也越来越像是一种炫技。
当演员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哭戏和爆发上,而忽略了其他情绪和细节把握时,对表演的理解是狭隘的。
如果一部戏里,演员大部分时刻都像面瘫一样,只有在哭的时候,能挤出几滴演泪,这算什么好表演?
或者像郝蕾痛批的,只演情绪的炸裂表演,只有情绪没有情感,也没什么值得夸的。
哭戏,不该变成一种赚取眼泪和掌声的技巧。
真正的好表演,离不开技巧,但不能只是技巧。
陈凯歌在综艺上常说,当演员是个辛苦活儿。
这苦,一是因为要把情绪化成开关。
一个好演员,不仅要有爆发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情绪收放自如的能力。
牛骏峰整段表演一直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痛哭流涕,等到导演喊cut之后,才把情绪释放出来。
因为在戏里,在这个人物里,不允许他有如此健全完整的情绪表达。
泪,只能在戏外流。
演员苦的第二点,是要把自己奉献出去。
比如感受派演员最常用的方法,代入。
把自己变成那个人物,和他同悲伤,共欢乐。
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每次表演都把自己变成戏里的那个人。
在演《纽约黑帮》的时候,因为代入感太强,不断挑衅剧场里的人,最终逼得对手李奥纳多忍无可忍,给了他一拳,把鼻子都打断了。
而心灵上的一次次碾碎和重组,更是考验。
这样的表演方式,需要演员有强大的信念感,对自身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一段能感染人的哭戏值得肯定,但,会哭,还远远够不上一个好演员的标准。
喜怒哀乐,收放自如;
铺垫递进,处处细腻;
只有做到这样,才配得上一个“炸裂式演技”的标签。
而所谓“炸裂”,也不该只有字面意思。
那些欢笑的,无奈的表演,甚至润物细无声,不用情节和台词辅助、纯粹姿态神情的模仿,但只要是妙的,都应该配得上这样的褒奖。
而年轻演员们,也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去透支“炸裂演技”这个词。
当它和一些肤浅表演画等号。
便会和所有被过度营销的褒义词一样,逐渐沦为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