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说:夏朝之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朝后裔杞国却无法证明我说的话;殷朝的礼制我也能说出来,但商朝后裔宋国却无法证明我说的话。这都是文献资料缺失和熟悉夏商礼制之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资料的话,就能证明我说的话了。”
这段文字在《中庸》中也有清晰的描述,可见礼仪是儒家一脉相承的核心思想。孔子既然说到没有文献资料证明孔子所说之礼是夏商之礼呢?那么孔子所说的话出自何处呢?这里有些匪夷所思。孔子说自己所说之礼是夏商之礼,而又没有文献证明,怎么样才能自圆其说呢?我们不用太多探究。其实孔子要说明的是没有了礼制的传承,夏就会像杞国一样衰弱;没有礼制的熏陶,商就会像宋国一样衰弱;如果不重视礼制的话,那么周朝之后也会像夏商一样,留下不知礼制的后代。当然孔子的担心是真实的,纵观后世朝代更替,都出于礼制的崩塌。
“孔子说到:禘礼从第一次献酒而往后看,我就不想继续观看了。”
这里说到的是季孙氏祭祖的实际情况,一看到季孙氏祭祖的献酒礼仪就明显簪越君王之礼,这样不懂礼制的行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春秋时代是君王分封年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贵族就是维持封建社会的核心,所以当时贵族是有相当地位的。但即便如此,诸侯也不能违反礼制,否则百姓一定会学而反之,社会就会动荡,这是孔子真正担心的。实际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最后秦统一而成帝国,彻底崩塌礼制。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礼的礼制。孔子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如果知道并能说出禘礼之人,治理天下就如同安排禘礼一样易如反掌。一面就用手掌来演示。”
孔子明确告知鲁国之礼的颠倒名分,不值得一看。有人问禘礼于孔子,孔子就把礼制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也就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告知天下,治理国家从礼仪开始,有了好的礼制并能严格执行,那么管理国家就易如反掌了。
“祭祀祖先和神祇时,就如它们在面前。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认知还不如不参加祭祀了。”
祭祀也要真心实意,祭祀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和神明的敬仰,来牢牢记住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也通过这样的祭祀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缅怀先祖的传统美德,来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加强礼制,这才是祭祀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祭祀而祭祀,为了显摆而祭祀,与其这样不如不做。孔子对于只做礼仪而不明实际意义的行为是坚决反对的。
祭祀是礼制的最高形式,需真诚至上,清晰规格,明白真实目的。儒家以此为纲要来传承,可见圣人的教诲早就令我们有所依据。依次为上,文明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