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布洛克主题的下半月。虽说马修·斯卡德系列按顺序看下来可以见到许多主要配角的生老病死,然而从中随便捡一本出来读也是完全不会受影响的——每个案子的进行过程中,斯卡德都会找机会把他五、六十年人生中的主要事件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重新介绍一次。
1.《谋杀与创造之时》
Scudder照旧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塞进路过教堂的募捐箱里,需要点的蜡烛,这回又多了两根。掺了波本的咖啡,果真会显得更醇厚?反正不加糖的一定不会好喝。险些被车子碾上墙,又好运气地躲过一把突然袭来的刀子,Scudder在温柔乡里度过纯洁的一夜,用好眠按摩紧张的神经,突然觉得这人其实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派。误杀的小女孩在每个故事中都要重新解释,跟两个儿子的约会也似乎总是一拖再拖。“移动的手指在写,不断地写/用尽你的虔诚与智慧,也无法将它删掉半行/用尽你的眼泪也洗不掉一个字。 ”
2.《黑暗之刺》
Scudder查案的过程仿佛是在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地绘制纽约地图,第三大街、康尼岛、东村、第十八分局,风格粗放,却不遗漏细节,跟侦探本人一样。这一次的委托又是陈年旧案,邻居搬走了,前夫搬走了,每个人都搬走了。Scudder的酒喝得越来越凶,女人缘倒是没有变差,还因为女主人睡过一晚而被家里的猫接受。在看过了某些(日推)作家的直男审美后,这样的描写简直是一股清流:“她穿了一件退色的李维斯牛仔裤和一件石板蓝的软羊皮衬衫,袖子卷到手肘上。她的脸是心形的,整个轮廓被一个很清晰可见的美人尖强调得很明显。带有些灰色的黑褐色头发几乎垂到肩膀,两只灰色的大眼睛,间隔适当,周围的一抹睫毛膏是她脸上唯一的化妆品。 ”杀人的原因听上去疯狂又有其合理性,冰锥杀人魔都被比了下去。不过这个译本的语言一般,细节处理得不太好。
3.《八百万种死法》
Scudder是个酒鬼,it's official,在挣扎着一天天保持sober的期间,他大约在委托人、调查对象、警察局和AA meeting上灌下了半吨的可乐、姜汁汽水和咖啡。纽约是个死亡过剩的地方,每天都有新的死法变着花样地登报,挤走前一天的头条。被砍得面目全非的金发女郎,创意毕竟不如被街边捡来的电视炸飞的老妇,或是因为狗屎拉错了地方而邻居老头开枪打死这样的事件。各种离奇凶案大约说明了,每个人可能都不是他看上去的样子?就像那行迹低调皮条客,其实是个精通非洲艺术品的大学肄业生和越战老兵。八百万人,各有各的活法。“我接客,你探案,上帝原谅世人。”
4.《酒店关门之后》
十年后,不再喝酒的Scudder手握咖啡杯(没掺Bourbon),在AA meeting的地下室里,回顾当年的一场乱斗。译名中的“酒店”有误导之嫌,容易想成“hotel”,也缺了点原标题“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的老派浪漫感。Scudder在脑海中故地重游的,是地下酒吧风行的年代,bar hopping的男人们从一间流连到下一间,正派的人喝Bourbon,“sons of bithes”喝Scotch,都没有回家的打算。他们是燕子,那里是温暖的南方。两件委托一起找上Scudder,两起都在一番混乱后突然得以解决。Scudder促成一桩自杀,又陷害了一个真凶,justice is served。
5.《刀锋之先》
一半在讲“盗亦有道”的社会守则,另一半则与Scudder的一场情事有关。Scudder查案的方法没什么变化,拜访邻居和房东,再去警局那里讨点旧人请,几张十块二十块的就这么转了手。一件外套一百块,一顶帽子二十五,早就是定好的行话。有些人虽没什么用处,但也成了细细描绘的背景,譬如“无耻又爱赶时髦”,“连死亡都要领先一步”的同性恋艾滋病患者。所以,被猪吃掉和被鱼吃掉,有什么区别?
6.《到坟场的车票》
这本真是典型的“硬汉风”。一个疯子说,“Scudder,我要杀了所有跟你有关的女人”,然后all hell broke loose。Scudder系列进行到这里,所有的角色也都逃不过自然进程。添了不知道多少顶帽子的老警察又添了更多肚子,Scudder跟系着屠夫围裙的酒吧壮汉米克·巴卢,也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汉子间的惺惺相惜几乎萌了起来)。杀人比救人容易得多,Scudder一度疲于奔命,觉得城市里到处都流着受害人的鲜血。这个故事好像要告诉我们,哪怕对方是个彻头彻尾的烂人,你也得play by the book,结果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完全不是那回事。Scudder的这点很好,他不是个完人。
7.《屠宰场之舞》
这是一部动作戏,各种意义上的。然而比起之前比较“温和”的几部,我倒没有很喜欢这个故事,其中设置的巧合太多了。那么巧Scudder在观看拳击的时候就认出了早先追查的另一名嫌犯,又那么巧这人居然与手头另一宗看似不相干的委托有着种种联系。虽说警察查案靠运气,这运气成分未免多了些。配角方面有不少旧人出场:不像皮条客的斯文皮条客、衣着闪亮的白化病黑人、腼腆的肖像画师等等。屠夫米克和Scudder已经发展出了过命的交情,总收帽子外套钱的胖警察大叔尝试着把自己从背后拷起来,结果拉伤了肌肉,也未免太可爱了。
8.《行过死荫之地》
这一本的名字译得很有画面感,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打冷战的时候,一只鹅正踩过你的坟墓——至少Scudder的姑妈是这么说的。案子有点血腥,查案用到了追踪电话的黑客技术,于是看起来更像现代故事了。那对少年高手互补的话痨形象,像是快银×2似的。为什么有多动症倾向的Geek,都这么喜欢可乐呢?不知道是不是戒酒起了作用,Scudder变得轻松了一些,跟on-and-off的女友竟也开起了不正经的玩笑,而且还有了吃醋的心思。德金老警察“索贿”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通胀可真是了不得。又及:头两年这一部改编成了电影,Liam叔演Scudder,挺冷硬,小颓唐。
9.《恶魔预知死亡》
这本书有个故弄玄虚的题目,其实就是个误杀与误判,以及Scudder跟几个女人之间别扭又暧昧的感情故事。四月是个最残酷的月份。Scudder第一次遇见他看不顺眼的被害人,以及简的死亡,都发生在四月。纽约的投币公用电话正在逐渐消失——他们会开着车把它们拖倒,换上的是插卡式的,这让侦探很不习惯,毕竟他是个老派的人。从提出结婚到尘埃落定之前,Scudder躁动了一阵,他怀疑是蠢蠢欲动的酒瘾作祟,就像绿巨人永远都熄不灭的怒气。Scudder什么都记得。
10.《一长串的死者》
这算是Scudder系列里到目前为止,“诡计”相对复杂的一个故事了。要知道,在围绕着这个硬汉侦探而展开的纽约城里,他追寻罪犯大多不会用多重迷雾来躲避追捕,杀人灭口和远逃他处才是这些人的常用方式。一个说不清为何而存在的私人俱乐部,成员隔三差五地死去,听着像是“无人生还”的展开方式,然而他们不过是在大都市里遇到了个非常耐心的杀手罢了。“我看见他们在郊区的自家草坪上推着电动割草机,我看见他们穿着西装,我看见他们弯腰抱起一个孩子往上举。我还把他们放在高尔夫球场上,然后看着他们淋浴换衣服之后在乡村俱乐部里面喝东西⋯⋯”Scudder在每一部里都透露一些他的人生片段,这一次他说的是,他父亲是酒醉后从车厢交界处跌落,被地铁碾死的。
11.《别无选择的贼》
换口味看了一本“雅贼”系列。受人委托偷敲诈信的桥段,《波西米亚的丑闻》里就用过了,至于偷着偷着偷出个死人,波罗也是遇见过的,这个故事略微变化了一下,小偷本人被“抓了个现行”。对合理的贿赂绝不会严词拒绝的警察,让人想到Scudder系列里被补贴了不少帽子和衣服钱的警察们。作为一名职业小偷,伯尼也是相当有职业操守的。整体风格比Scudder来得轻松,作者是真的很喜欢写星座啊。
12.《向邪恶追索》
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当然,坏人也有不长命的,或者被人为缩短了life span。这次的案子像一局跳棋,私刑斗士、保险单投资者、模仿犯,各有各杀人的理由,Scudder也车马劳顿地坐起了长途火车。硬汉侦探终于过上了居家生活,助手TJ好比被收留的多比,看到圣诞节的礼物电脑时,流出两行热泪。说到自杀他杀时,书里有首有趣的诗:“剃刀太痛, 河流太湿,氰化物让人变色,药物引起抽筋;枪支不合法, 上吊怕绳子断, 瓦斯味道不佳—— 所以你还是活着好了。”
13.《每个人都死了》
Not everybody is dead,至于谁活了下来,你猜?严格说来,“Everybody Dies”应该叫“每个人都会死”;“每个人都死了”这个陈述句听上去更像“Everybody is Dead”。这本没什么破案的成分,是出有点悲壮的惊险犯罪片。大概是纽约死得人太多,按概率算来总该轮到Scudder的熟人了,结果从调查两箱威士忌的抢劫杀人案开始,侦探都的朋友们跟割秧似的,噼里啪啦地死的死伤的伤。“如果可能的话”,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然而没有“如果”。因为是个当代侦探,Scudder的故事里一直看得到应时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匿名戒酒会、地下酒吧、艾滋病爆发、电脑,这一次又轮到手机面世。Scudder不可避免地变老,挨揍的能力不比从前,卧房里的劲头倒像没有消减似的。总之,这个故事会稍微有点揪心,因为说不定下一页,哪个熟悉的名字就变灰了。
14.《死亡的渴望》
第一次采用了犯人与Scudder双视角的一本。这边的人生照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前妻死了,有点疏远的儿子亏空钱财被上司发现,AA聚会也参加到第十八个年头。Scudder六十二岁了。犯人那边对自己接下来的行动供认不讳,然而只是交代给犯罪爱好者的网站听,所以读者也只得干着急——上帝视角的作用正在于此。TJ像条变色龙,这次混进了大学生队伍,跟老板娘隔着一条街互发电子邮件,看在Scudder眼里,就像两个玩纸筒电话的小朋友,至于他自己,依旧在抵抗着手机的普及。又及:Scudder系列的书,真是越写越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