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扶贫一对一,我的帮扶对象是一个离异家庭孩子。
初次与孩子的母亲接触,是从电话沟通开始的。在电话中,孩子的母亲知道我是孩子的初中帮扶老师以后,就直接将她与孩子目前的生活告诉了我。据这位母亲介绍,她与孩子的父亲是在孩子8岁时起诉离异的。离异后,孩子由她带。法院判定孩子的父亲每月要给生活费,但却从没给过。现在孩子12岁,父亲自离异后就远走新疆打工,期间只回过一次凤县。现在,她靠在街上卖水果维持母子二人的生活,希望学校能多多照顾孩子。听了她的介绍,很是唏嘘感慨,为她的不幸与辛苦。
与孩子的母亲第一次见面是在9月底,学校安排教师大家访。去之前,与她电话沟通过几次,孩子母亲表示她一天到晚都在街上卖水果没时间。要到晚上9点对才能回家,所以就将家访的具体时间定在了她收摊以后。在夜幕降临之时,终于在街上找到了孩子的母亲,和她一起回了她们目前租住的房子。
租的房子在城边上的村子里,一间房,大约有二十平米。一进门右边是一张小单人床,左边放着一个小案板,上面摆放着碗筷与水杯。案板靠里是一张半旧的布艺沙发,沙发过去又是一张床,沙发对面又一个简易衣柜。整间房子,一眼望穿。孩子拘谨的站在屋子里,母亲拉着我坐在沙发上。将自己的来意与她说了一遍,听了资助政策后母亲显得很是喜悦。然后,孩子母亲就又一次向我讲述了她不幸的婚姻与现在艰难的生活。我向她保证,学校只要有的优惠政策,都会帮她争取。家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心也随着她的讲述一次次酸涩不已。这个不幸的女人,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回家时,头顶已是满天繁星闪烁。
自从与孩子母亲见面以后,每周她至少都会给我打一次电话,还会发几次微信。说的核心内容就是她现在很困难,没钱,孩子不听话,希望我们能多多帮助她。说真的,一开始我每次都为她的艰难而心生同情。每次,都会苦口婆心的安慰劝解。可,随着她一成不变的抱怨越来越多时,我开始为孩子心疼了。
我是一个老师,对她们的家庭来说是个外人。可她在我这个外人面前都是一遍遍的重复着自己的不幸,那面对孩子时能不抱怨吗?而长期生活在母亲抱怨中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性格呢?怪不得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很是内向,话很少,表情木讷,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很是不好。每周与他谈心时,基本是不说话的。从与孩子的近距离接触中,我感受最多的就是胆怯与不安。
也在意识到她的心态时,尝试着与她说说孩子的成长。可每次话才一开头,这位母亲就马上会抢过话题。说孩子的不听话,继续讲她的悲惨生活,让我似乎看到祥林嫂……
今晚,又一次接到她的电话。孩子不听话,她很困难,老师多费心……我在想,这个将自己陷入悲情角色中的母亲,她能承担起孩子的养育之责吗?而我,现在又该怎么帮她走出悲情母亲的角色呢?
可怜的孩子,悲情的母亲,这样的家庭组合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