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欢乐颂》里,前面几集很多人都一边羡慕着樊胜美的工作生活,一边骂着她出身越是贫穷越要爱慕虚荣;这几集看到她背后有那样一个妈和那样一个哥嫂,要助力撑起那样一个家,又一边倒似得集体声讨他哥嫂不争气不要脸,也顺带骂她那样的一个妈。母亲节的关口,那么,樊胜美那样的妈妈们,到底配不配过母亲节?
先来回顾下樊胜美和她的妈咪:
樊妈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一切以儿子为中心,小时候的樊胜美就是一个被忽略的对象,只有在儿子惹祸惹大人生气需要一个挡雷时,她才有生存的意义,就是被迁怒挨打挨骂以供妈咪泄愤。樊胜美考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樊妈妈来说是种负担,家里的钱是有限的,给了你樊胜美读书和生活费,给儿子那一份就要少了,但是儿子是要谈对象的,谈对象是要花钱的,不能太小气,不然儿子娶不到媳妇,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将是樊胜美的错!!!
毕业了,辛苦打拼的樊胜美终于可以不再伸手朝家里要,而是自己赚钱自己养活自己了。他们开始朝她要钱。而且还是个无底洞。
我们特别气愤啊!
愤怒樊妈的重男轻女和她的“理所当然,愤怒樊胜美的纵容,愤怒怎么会有樊哥那样的渣男。
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都是以长期生活在是城市里人的角度看。都为樊胜美不平,怪她太懦弱,被家庭所累。的确,樊胜美不懂得“家庭的止损”,她的一味满足和节节退让让家人变本加厉的朝她索要。她就像一棵还没长大的树,就被人过早的绑上了吊床。实际上她只能承担十斤的重量,却被家人们误以为可以承担千斤之重。
我们试图站在樊妈的角度来看看如何?
樊妈的观念里,供你念了大学,吃穿用度这么些年,你大学毕业工作有收入了,就该给家庭回报。樊胜美也是有这种“回报心理”的。这个没法评价是非对错,很多从农村出身在城市里毕业工作的男孩子女孩子都有这种观念:应该回报父母。他们供我们上学不容易,应该孝顺,给他们经济回报。
问题在于,这个时代大学生毕业的三五年内,都无法站立脚跟将自己养活的体体面面,如何有余力去支撑家里?父母的年纪大了,但是还没到老的走不到路,瘫痪在炕,没有劳动力,需要孩子完全支付生活经济的时候。
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给五年,十年的时间,等他们长成一棵可以承载风雨的参天大树,再来回报父母,不可以么?
樊妈看不见樊胜美的自尊心,顾不得她的隐痛,扑通一声跪在曲筱绡脚下,因为在她看来,这样可以帮助他儿子脱离困境争取到帮助;在樊妈那里,自尊心值多少钱,能帮助儿子摆脱困境么?在她看来,这是她能做的,帮助儿子摆脱困境的事情。
樊妈只看得见樊胜美每个月挣钱的数字(收入),看不见她的花销(支出),在她有限的认知里,在她的小地方的生长环境里,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乱花钱,买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衣服。够穿就好,买那么多就是浪费钱。
我家里爷爷就是这样啊。他是1920年代的人,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曾经(大概是1997、98年的样子)对舅舅说,假如一个月的工资六百块,一袋米,一袋面,花一百块够了吧,还能攒下五百块,一年下来就是五千块。舅妈干干的笑,并不恼怒和鄙视,爸你是不知道城市里生活行走一步路都要钱,上厕所都要钱!不是像你所说的那个样子的。
鲁豫在一期节目里,很不解的问小孩子,没有菜吃怎么不吃肉呢?——现实生活不是她所想象的样子。有很多她不知道不理解的事情。
樊妈的见识、认知范围内,就是这样子啊。她生活的环境就是这样的,造就她那样看待事情的方式和角度。衣服够穿就好,干嘛买那么多浪费钱?有住的地方就好,干嘛非要花钱住大房子;在年轻人看来,小资生活惯了的白领们来看,宿舍的环境差死了,拥挤,没有私人空间,租房都已经最低底线了,你居然让我去住宿舍,我的目标是朱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和开好车哇!樊妈那样的人,幼年和青年时期一定是穷怕了,苦怕了的。事事当然都以省钱为第一考虑。
樊妈的社交能力就是有心帮你托关系找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哇?
反过来,凭什么父母义务教育9年以后,供你念完大学,还该帮你托关系安排工作啊?
父母有能力那另说,起点高总是好的,那是锦上添花的好事。问题是没有那样的条件,连给你如何选择单位提供一点建议都无法做到,你看得到这些现实,他们未必能看到,你自己不是更该早早考虑如何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嘛,虽然很艰难。
樊妈看不见别的妈妈怎么疼爱女儿,你说的是你没有看到樊妈以你期待的样子去疼爱女儿。我倒不是想替樊妈正名,不过是看到太多文章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坏百坏,成了“王八看绿豆”,觉得有失偏颇和客观。
这个妈妈再怎样差劲,和所有妈妈一样,至少给了她生命,并且将她养大,而不是因为是个女孩就溺死在尿盆里。上周在读书会里,探讨到赵姨娘与探春母女关系冷漠时,讲到了五六十年代的父母身边因为孩子多,精力分散照顾,一般都是大孩子带(照顾)小孩子,最大的孩子与最小的孩子相差有二十岁的特别多,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出现淡漠的例子很正常,一大家子,张口吃饭,伸手穿衣,忙着生计,没有精力去过多关注所谓的“心理教育”。因为生出来是女孩子溺死在尿盆里的例子也很多。请不要过分的争辩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年代的事,这已经是2016年代了,在边远农村,物质和精神滞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比比皆是。
你身边没有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你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在某些地方非常合理正常甚至奉为规则。
所以对比之下,才更该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和多幸运。结果是由参照标准决定的。
这个妈妈再差劲,仍然是供了她读书,小学,中学,在她的努力下,很争气的考进大学。不该感谢樊妈没有硬生生的中断她的学校生涯么?
这个妈妈再差劲,忽略她,责骂她,没有对她过分的的施以家暴吧?让她有饭吃有衣穿,顺利的进入到大学校门吧。
现实里,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不给女孩子读书机会的也非常多啊!不要说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法律管不到的地方人说了算,不给女孩子念书就不念,那么小的一个孩子能力有限,又能怎样?
没有读书的前提和机会,樊胜美是怎样的样子呢?
所以,樊胜美的妈妈配得起过母亲节。
凤凰男凤凰女的苦恼和矛盾就在于:脱离(厌恶)以往的旧环境后,在新的环境中看似融合,却依然残留着旧环境中的烙印。
樊胜美表面钟爱奢侈品,不得不用着高仿和A货,不是她内心一种自卑的底气不足么?自尊心很高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卑心。她计较金钱是因为她清楚的看到经济实力的作用。不考虑经济实力和生存压力的假设下,谁不想找到真爱?谁不想纯精神恋爱?
生活里,身边有正在经历这些的女孩,有这样的父母,而且非常,非常多。引用一段我非常赞同的话:
我们清楚的知道一个词:有限选择。我们清楚的知道离理想生活还有多少距离,清楚的知道这段距离难以跨越,因而表现出“清醒而苦涩的认命”。
大多数人的忧愁也是小镇式的忧愁:不容易实现因而被回避的梦想;孱弱的对命运的控制力;让人安心又让人担心不够时髦的出身;因为渴望改变生活而产生的强烈自尊和虚荣;羞怯的、很容易随着生活变动而逝去的爱情……
即使是我们生活的大城市,也是不久前刚刚摆脱了小镇状态。或者说,柴米油盐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但爱恨情仇的精神基础还没有变完。所以,了解小镇生活的样子,也许就理解了我们身边最常见精神状态:
小镇精神天然是无力的,容易怀有一种脆弱的受伤感。不容易争取也不容易彻底放弃,既不甘心又顺从,苦闷又清醒的对现实的忍耐。所有成就都是战胜了孱弱,并且造成一种对不快这件事本身的乡愁。
有人在桥上摸佛脚求赐福泽;有人在桥头远远的看着南海观音拍照留念,还有人在桥下烈日炎炎的正午朝拜着侧面的两尊佛像。
公平吗?
不公平吗?
摸佛脚的人是支付了150元门票和88元票才可以走到跟前去摸佛脚,远远拍照的人支付了150元的门票,而桥下看到两个侧面的人们则是由当地村民带领走的小路,支付100块。公平吗?不公平吗?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弱者才会喊叫着不公要求被人赐予公平,强者从来不出声抱怨,都是努力、去靠近天平的的那一端。
偶然看到佛教教义里一段关于父母和子女关系的一段:
父母与儿女有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如果是报恩来的,就是很乖的小孩,将来长大是孝子贤孙,不要教他,他就孝顺。可见得他与前世有关系,这是先天的,后天的教育能够弥补先天。
如果是报怨的,将来就是怨家对头,一定搞得家破人亡。
如果是讨债的,就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三、四岁就走了;欠得多,大概到十几、二十岁,栽培他到念大学、念研究所,毕业了,他走了;讨债的,往往都很得父母的欢心。
如果是还债的,父母一生栽培他,看他欠父母多少,他要欠得多,他对你生活照顾得很周到,物质上的照顾很周到,但是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这是来还债的。
如果他欠得少,纵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对父母的生活也很苛薄,让你穿得暖、吃得饱就算了,不会给你享受的,这是欠得少的。
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去信奉佛教,都去赞同佛教的这个观点,但若从这样的角度来想事情,心平了,就可以少抱怨点出身不好,少点对这个世界的没意义的抱怨。
然后,对于樊胜美这样的年轻人们,可以学习下“止损”这个词。毕竟,硬生生的割断亲情不是谁都可以做来的,也没必要如此。那个家再不好,也是她的家,有她的亲人,是她心里的一份安慰。
在你能承担的范围内,支付经济、精力、感情,已经超过这个范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就不要继续支付所谓的道德绑架下硬撑。
比如一段三年五年的爱情,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无法推进走到结婚,现实判了死刑,那就割肉止损。不要再继续投入,想着翻本会赚,只会输得更惨。当然不是怂恿第一考虑这些,而是要养成这个意识。
凡事不能毫无节制。没有原则的退让和满足就是纵容,最后还是伤到自己。
我们可以意识到局限,也知道局限不容易突破,既不甘,又顺从,带着一种程度并不强烈的苦闷。
纠结在理解,接受,控制,果断,能顶得住赞美也扛得住背后戳脊梁骨中的体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