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在他的《本草》一书中有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吴普所说的“荼”字,照文意就是茶叶,云南在汉朝产茶,已得到了证实。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史话。“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在他的《出师表》中曾经提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进入了滇南的记载。孔明先生到了南糯山,是否真的种了普洱茶树,并因而流传至今,已不可考据了。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题孔明先生为“茶相”,每年加以祭拜。
1988年12月16日《云南日报》第三版的“闲话云南茶事”中有记载:传说三国时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糖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权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息,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其莽枝山为孔明寄箭处,山有祭风台、山上有大茶明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又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也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举行放孔明灯话动,称为“茶祖会”。这些本来就是传言之说,但在普洱茶还没有正史的记载时,却是相当好的依托归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