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丹尼尔·西格尔的《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如讲故事般讲解了大脑的构成,比如左右脑、上下脑的问题;告诉我们记忆到底是怎么回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别是怎么作用的;如何通过第七感、觉知之轮来认识自我并整合,并由此发展共情力,学会与他人相处。做了一些摘录与大家共享。
先来整体认识一下全脑教养12法
整合左右脑
第1法聆听与关注:当孩子难过时,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一旦孩子能够控制和接纳情绪了,再引入左脑式的教育和规范。
第2法经历分享:当孩子无法控制激烈的右脑情绪时,帮助他述说让他难过的事情,从而让左脑发挥功能,让孩子理清自己的经历,更有掌控感。
整合上下脑
第3法动脑莫动气:在应激状态下,调动孩子的上层大脑,而不要刺激下层大脑。不要随便说“我说了算”。应该问问题,用商量代替选择和谈判。
第4法越用越灵光:提供大量锻炼上层大脑的机会。玩“你会怎么做”的游戏,避免替孩子作复杂的决定。
第5法运动改造大脑:当孩子与自己的上层大脑失去联系时,帮助他通过运动身体来重获平衡。
整合记忆
第6法思维遥控器:当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经历时,教他运用内心的遥控器,在重述时暂停、重放或快进,从而让他掌控重述进程。
第7法提问和鼓励:帮孩子留下更多回忆,让他们练习回顾重要事件——在车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整合自我
第8法浮云原理:提醒孩子,感受像浮云一样来了还会走;它们是暂时的状态,而非长久的特质。
第9法情绪调色板: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
第10法第七感:通过第七感练习,孩子能够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
整合自我与他人
第11法亲子互动: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
第12法共情力:把冲突看作机会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碍,利用冲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际技巧,比如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读懂非语言信息、修复关系等。
以下是一些标注的语句:
孩子的大脑没有整合的时候其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情绪让他们不堪重负、困惑、混乱、暴躁不安、不能处理手头的情况、崩溃甚至攻击他人,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这些经历,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脑缺乏整合,也称作分裂。
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这些信号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触、语气语调、身体姿势和手势。右脑不关心细节和秩序,只关心整体的场景,即一次经历的含义和感受,并专门处理意象、情绪和个人记忆。“直觉”或者“发自内心的感觉”就来源于右脑。
但是当一个孩子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你就知道他的左脑开始起作用了,因为左脑想知道世间万物线性的因果关系,并用语言把逻辑表达出来。
拒绝情感不是我们太过依赖左脑的唯一危险,我们也可能变得太过刻板,缺乏对不同观点的辨别力,缺乏结合背景来理解事件的能力(这是右脑的特长)。
当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们回应了他右脑的情感需求。我们把这种情感联结叫作“感同身受”,也就是与另外一个人深入联结,让他“感到被理解”。当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他们就能体验到所谓的联结。
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讨论其不当行为及后果,因为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非吸取经验教训的最佳时机。一个孩子在用左脑工作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信息,这时候立规矩也会更加有效。这就好比你是一个下水去救孩子的救生员,在告诉孩子下次不要游这么远之前,你需要先游向他、抱住他并且帮助他上岸。
提高孩子大脑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帮他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
右脑处理情绪和亲历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
对于上层怒火,需要设置稳固的界限,明确地讨论什么行为恰当、什么行为不恰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回应方式是冷静地解释:“我知道你非常喜欢那双拖鞋,但是我不喜欢你这种做法。如果你现在不停止发飙,你就得不到拖鞋,而且我要取消今天下午的活动,因为你让我觉得你不能控制自己。”
父母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上层大脑。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强大的上层大脑不仅可以平衡下层大脑,而且对于社交和情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我们的任务是不断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锻炼上层大脑,让它成长得更强壮、更有力量。
当你的孩子到了能写字(或画画)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个日记本,鼓励他每天写点或者画点什么。这件仪式性的事情可以提升他关注并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能力。对于更小的孩子,可以让他用画画来讲故事。你的孩子越多地思考内心发生的一切,他就越具备理解并回应自己的内心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仅仅是引起孩子对平时生活中其他人情绪的注意,你就可以让他对他人的同情达到新的高度,并且能够锻炼他的上层大脑。科学家们越来越肯定,共情力的基础是一个叫作镜像神经元的复杂系统,
这个被触发的记忆会建立对未来的期待,大脑对未来的期待总是基于过去的经历。记忆促使我们期待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从而塑造了我们对当下的感知。我们的过去确实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这是通过大脑中的联想机制实现的。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得到,大脑都记得很多事情,因此当我们经历困难之时——无论是扭伤脚还是所爱之人去世,这些痛苦的时刻就会深深植入我们大脑,对我们造成深远的影响。即使并不清楚过去的源头事件,内隐记忆仍然能够制造恐惧、回避、悲伤和其他痛苦情绪及身体感觉。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孩子(包括大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情境反应激烈。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教会他们以健康的方式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将痛苦的体验转化为力量与自我理解的源泉。
在与他人联结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自我认知,正是幸福和成就的源泉。这也是第七感的精髓所在。你也许还记得,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灵,也看清别人的心灵。这意味着在保持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同时,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生命的早期就学习运用与他人可靠的联结来安抚内在压力,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养育,我们的大脑也必须竭尽所能地去适应。孩子将学会“靠自己”,尽量自己安慰自己。孩子大脑中跟关系、情感有关的那部分通路,由于缺乏亲密和联结的滋养,在适者生存的压力下,可能会彻底关闭。
当亲子关系非常稳固时,孩子也会表现得更好,其中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成果加以说明。你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亲子关系。这与我们的父母如何养育我们以及我们读了多少育儿书籍无关,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程度(这对亲子关系影响巨大)以及他们过得有多好。
我们常常忘记“教导”的本意是“教”而非“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承受行为后果的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承受行为后果的客体。
书中有些地方让我十分触动,我想说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回顾和反思自我的时候,深深地意识到,他们虽没有什么“科学育儿”的概念,却给了我最深沉的爱和包容,才能让我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不断勇于追求卓越的人;也十分感谢我家那位,这一路走来,有幸福甜蜜、有不断争吵,却始终能一起努力,学着经营家庭,学着养育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