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等孩子上兴趣班时,看到那么多等待的家长,只顾各自低头刷手机,头脑中冒出一些想法,就此记录。
1.类似培训班中都可以引导灵活设立家长课堂,培训机构提供场地,利用家长等候这个时间段进行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宣教。慢慢渗透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打开家长自我教育的一扇窗。
方式:A.面对面授课的形式。可以对接社会资源进来,社会公益人士、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一起等待的家长等,都可以授课。
B.读书会的形式。组织读书会,家长们就某本书进行学习,相互交流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以及经验。
C.多媒体宣教。利用电视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播放专家讲座、父母课堂等,采取听学的方式便于家长学习。(或意向招商:根据共享经济特点,引进一家做共享屏经济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共享屏,作为中间端,一端连接到培训机构,投放到各培训机构;一端对接政府资源或家庭教育资源,比如播放统一标识、logo的由妇联制作的有关家庭教育宣传片,类似于所有的娱乐场所播放消防知识一样的特性吧,具体还等学习探索。)
2.联合创办父母学堂、家长课堂。整合资源、节约场地,宣教集中化、效益最大化,例如光谷广场五楼都是培训机构,可以联合创办一所父母学堂,等候孩子下课的家长都可以来这个场所学习。这里可以和妇女之家或其他部门的阵地联合创办,对接图书资源、绘本、心理咨询等各种社会资源进入。场地也可以联系光谷广场物业或者联合党建进行整合。
以上两点建议创办家长课堂,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时间上的困惑和寻求资源的困惑,也帮助解决始终把教育孩子的问题压在老师一方,真正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
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很多孩子暂未出现问题,父母已经提前暴露了问题,比如这两天的热点“3岁童模遭亲妈毒踢”等社会问题,父母把孩子当工具,而不是真正尊重她,把他/她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尊重,重技轻德等现象严重,很多父母送孩子上兴趣班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在,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有些不爱学舞蹈的被逼学舞蹈家长就为了看孩子上台表演的那种喜悦和成就……不以偏概全,但是这些会存在。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才是最好的选择。
让我们再来读读纪伯伦的《关于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