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笔记(十二)
'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就是刚才提到贾珠的命运'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这个小姐就是元春,生在大年初一'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这就是宝玉的诞生,也就是前面神话故事里面那一块儿经历修炼,成为人形的顽石
冷子兴说,你看是不是奇怪的事?贾雨村点头称是,冷子兴冷笑道,大家都说奇怪,可是还有奇事发生。中国古代有抓周的习惯,小孩子满周岁的时候,父母亲会为他准备一百多件东西让他抓,看他要抓什么。他爸爸一定在前面放什么《四书》、《五经》、剑、笏板、官印这些东西,最远的地方一定放的是大人希望他抓不到的东西。贾宝玉却抓了女人的钗环胭脂,所以父亲贾政觉得儿子是酒色之徒,从小就不喜欢他。于是他就在宝玉身上特别加重压力,让他一定要读《四书》、《五经》,纠正他亲近女孩子的毛病,而宝玉有一种对抗,这种对抗使父子之间变成对立关系,不能再沟通,宝玉后来有一个怪僻,就是喜欢吃女人的胭脂。'悼红轩'、'怡红院'中的红字,有一部分也是在说他身上带有某种女性性格。
贾宝玉在一岁的时候抓周,好像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走向。在小说中,贾雨村开始为他做人生辩护,他讲到人世间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是应劫而生的。儒家的文化习惯于把人分成善、恶两种,而且这善、恶几乎是定规的东西,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人性中一大段黑跟白中间的灰色地带就被忽略掉了。西方也有这样的问题,可是启蒙运动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很多人性的中间地带。人对善的向往,以及恶的沉沦的吸引力,其实是两个力量一起在走,在教育当中,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
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运'是很兴隆的时代;'祚'是福气的意思,'祚永'就是福气长久。所以他说:'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意思是整个城市当中都是清明灵秀之气,总是看到人所形成的善良或者温和的东西。他又提到这个清明灵秀之气'所余之秀气',即多出来的'清明之气'怎么办?他说:'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后面他又讲到'彼残忍乖僻之邪气',讲到这宇宙之间酝酿的正气跟邪气两种力量。所有的邪气没有办法发展,可是'偶因风荡',就露出了一点点。他要说人性基本是好的,都是善良温和的,但是偶然间他的欲望和邪念便慢慢动荡出来了。
小说里讲到,灵秀之气刚好过来,邪气刚好透露出来,正和邪两气交融在一起,'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所以他说:'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身上,会看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官能的欲望跟他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现代的人性观讲这两个气'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这里的男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有因为这两种力量生下来的男女。作者颠覆了传统的讲法,认为人不一定非得是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是在中间地带,是游离的。所以他说:'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已经批判了一刀为二的二分法。'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意思是这样的智商很高,很聪明,贾宝玉就是,爸爸让他背的《四书》、《五经》他永远背不出来,《西厢记》却倒背如流,其实他是真性情,一碰到那样的东西,他就懂了。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这里要讲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