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双重意思,一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一是头脑清明之清明。
我对清明节的具体印象还停留在儿时时期,那时爷爷奶奶都还在世,爷爷和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子去地里给老祖宗上坟。他们先把坟上的杂草都拔干净,然后从坟旁边的土地上铲很多土堆到坟上,把坟堆的光溜溜的像个圆锥体,最后再用铲子在平地上挖个半圆形的土块做坟头。完成后,就烧纸钱,众人磕头。一处坟整好后就转移到下一处,一般要忙活上一天才完成。其实我还是喜欢坟上长满青草的样子,觉得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修坟后变成了光秃秃的圆锥体,太冷冰冰了,给人一种凄凉孤独感。长大后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再也体会不到小时的温情感了,心脏被世事无常磨炼后,一天天愈来愈麻木,受凡事缠绕不再回老家过清明节,清明节成了永远的回忆了。
我在网络上查了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原文如下: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我对介子推的遭遇深有同感,当我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也不会去找对方讨个说法,只会疏远他,以后再也不和他共事了。我觉得这是自己性格太懦弱的表现,别人以为我好欺负,那我就不给他下次欺负我的机会了。但是如果我拉下脸面去和对方理论或吵闹,自身素质又让自己理性思考不能这么做,只好吃亏了,之后又安慰自己吃亏是福,精神胜利法其实是软弱者自欺的一种假乐观。
人要时刻保持自己头脑清明才能不做错事,糊涂时读书,清醒时做事。以前心智不成熟时做了很多蠢事和错事,只好安慰自己走错路也能到对岸。现在还在旅途上,跨过千山万水,越过急流险湍,才能到理想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勤奋+正确方向+天分=成功。
未来的路很辛苦,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