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下班路上,这句话一直在我耳旁响着。
微风习习,灼人的阳光早已不知去向,黄昏的树梢还有丝丝光影流动。偶遇在街边散步的同事,人家已经吃过晚饭开始消食了,而我刚刚打包好情绪,走在回家的路上。
一天的忙碌都只为工作,下班后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六点以后,一行五人如约在进修校楼上集合,为的是下周区文联举办的第二届朗读者活动。
周一下午六点,我,李珍,纪仙,三人小聚,彻底推翻了前一段已经准备好的《寻觅中华》的诵读内容。余秋雨在这本书中对中华文字与历史深层次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大家的共鸣,早在三月中旬就已经决定了共读这本书。
从初期的选内容,然后是逐步完善,最后是定稿加诵读。可是,直到前天聚在一起,才发现我们过多关注文稿本身,而忽略了听众。诵读是通过声音在读者与听者之间形成一种链接,让原本有形的文字加上颜色与味道,《寻觅中华》是一本300多页的文化著作,如何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诠释书中的精髓,又如何能引发听众的共鸣呢?
推翻,再选;再推翻,再选。终于,大家选定了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开》。
在中央一套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中,蒋雯丽深情的朗读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读出花开的效果吗?
周二,划分文本角色,熟悉文本内容,鼓励大家尽可能脱稿。下午,发现一段花开的视频,音乐与画面都与我们读的内容契合,于是发给了纪仙。
纪仙契而不舍的精神是我最佩服的,我不会,她也不会,但她会想尽办法把事情搞定。
周三上午,音频OK,大家商量着下午六点做最后的预演。
如约相会,此时定稿只有两天,距离朗读活动还有四天。
什么是默契?什么是花开?我被大家的努力感动着。
这是五个因共同爱好而聚的朋友,李珍的变化让我吃惊,“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昨天下午读的还只是文字,今天早已是声情并荗,话语中活泼泼的灵动真正把一株竭尽全力要开花的百合摆在了我们面前。
纪仙最先履行脱稿的约定,并一次次用肯定的话语鼓励大家,一个接一个,大家纷纷丢开稿件,不管是不是流利,那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要开花的态度。
润芳第一次参加我们的活动,她的声情感染着我们。的确,她的声音是一幅画面,是一幅动静相宜,颜色丰富的风景画。
彩虹这两天一直在忙碌,今天特意坐公交赶过来赴约。她不停地读,不停地让大家给她指点,再读,再求教。直到回家的时候,她还特别叮嘱润芳回去给她录音,她要多学习,再读再改进。
一个半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从发音到停顿,从声调到表情,我们在无声地努力,想要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小小的百合,都想要默默地开花,都愿意用花来证明自己。无数次投入地朗读,是读给别人,更是读给自己。
有一群同行的姐妹是幸福的,有一群向上的妹妹是幸福的,愿我们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百花谷,用花香装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