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本篇断句不易,而且很有可能传抄中出现错误,几眼看不明白就不深究了。有多样食材者,可以单独拎出来,有时又可以随意前后组合,主要看上下文和其他文献中的出现顺序,不作过多解读。
有几个原则,先断篇幅短的,以此为依据断长的。同一类别的尽量作同样断法。名词,如羹、签、鲊、粉、面等尽量放在词尾。动词如蒸、焙、熝、炸等尽量不放词尾(裹蒸、杂熓等除外)。
卷十六
茶肆
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
七宝擂茶:
A类。今天许多地方仍然有擂茶,尤其客家文化所在的地方。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擂茶:將芽茶湯浸軟。同去皮炒熟芝麻。擂極細。入川椒末。塩。酥油餅。再擂勻細。如乾。旋添浸茶湯。如無油餅。斟酌以乾面代之。入鍋煎熟。隨意加生慄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如無芽茶。只用江茶亦可。
葱茶:
E类。
盐豉汤:
B类。盐豉肉汤。
《岁时广记》: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
雪泡梅花酒:
A类。冷饮。宋代有冰窖,雪泡可能是用的冰沙。
酒肆
更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魚兜雜合粉、灌爊大骨之類。又有肥羊酒店,如豐豫門歸家、省馬院前莫家、後市街口施家、馬婆巷雙羊店等鋪,零賣軟羊、大骨、龜背、爛蒸大片羊、雜熓(學海類編本作烹)、四軟、羊攛、四件。
灌浆馒头:
B类。发面带馅馒头,包的时候留了个口,吃时在口上浇以乳酪和醋,即所谓灌浆。并非今天的灌汤包。
《事林广记》灌漿饅頭:並依平坐大饅頭法制造。將餡安放麵皮上,從坐下包褁上,留些口,胘邊折小撒,如前法蒸。臨時以乳酪合淡醋汁澆之。
灌漿素饅頭:麵筋、乳、蕈、笋、藕、栗、胡桃、乾柿、百合、山藥、蘿蔔、紅豆、木耳、菠菜、糖蜜、甜醬、油及諸料物如常,造開口,泛麵厚皮。臨時以乳酪合淡醋汁澆入供之。
薄皮春茧包子:
B类。包成蚕茧形而得名,立春日作,则名春茧。平时则在做寿时摆出来。
《事林广记》“平坐小馒头”里有一种就是“春茧”,用处是“春前供”,《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写的是“熟馅春前供”。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人日》:“《岁时杂记》:‘人日,京都贵家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餕馅也。名曰探官茧。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茧。馅中置纸签或削木书官品,人自探取,以卜异时官品高下。’”
餕馅就是酸馅。
虾肉包子:
A类。
鱼兜杂合粉:
B类。鱼肉烧卖做的粉。
鱼兜即“鱼兜子”,本卷后文也有出现,《东京梦华录》也有出现。兜子本是一种只有座位的轿子,《旧唐书·舆服志》有记载“兜笼”,《事物纪原》说也叫兜子。
但这里是一种豆粉皮或面皮包馅的食物,可以由很多种原料制成。叫兜子是因为粉皮铺在盏内定形,形状似兜,跟角儿得名类似。装好馅之后,既可以折好粉皮直接蒸,也可以拿个碟盖住。蒸熟之后,肉馅固定,就可以取出了。形状大概类似今天广东烧卖的样子,但皮是折了盖住馅的。
皮是要有一点半透明的才好,《事林广记》说用豆粉做粉皮或者用薄馒头皮都可(里面也用到面粉,不过是调成面丝拌在馅里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用烫面加豆粉,《饮膳正要》用豆粉皮。
《事林广记》鯉魚兜子:鯉魚一斤,豬膘四兩,羊脂三兩,韭葉一束,俱細切。粳米飯少許,陳皮半兩,生姜、葱各細切作絲,香油煉熟。炒葱、胡椒末三錢、麵醬二兩研爛,姜末半兩,麵二兩,肉湯三盞,調成麵絲,鹽半兩,將魚與物料一拌勻。用豆粉半升,掉作麵皮,用熱油抹過。每粉皮切作四,盞內先鋪粉皮一个,將魚餡放於盞內,以粉皮盖,籠床蒸熱用。
荷蓮兜子:用夾精羊肉二斤,煠去血色,縷細切,用上項物料(指粳米饭、陈皮等)拌勻。盞內鋪粉皮,上勻裝新蓮子肉、雞頭肉、去心松子仁、胡桃仁、榛子仁、楊梅仁、乳餅、蘑菇、木耳、鴨餅子,上用肉餡蓋之。將粉皮折過楪,盖定上籠床蒸熟。供時番在楪內,頭辦皆在面(这是表面的那个面字。冷淘上也有头办,头办大概就是指可以让食物得名的材料,比如荷莲兜子之所以得名就是莲子肉这些。因蒸之前莲子肉等是放在下面的,所以翻过来就到了表面上,呈菜的时候在半透明的粉皮上就可以看到)上。或有用薄饅頭皮子者。已上四種兜子,皆用濃麻汁和酪澆食之。
《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有“杂馅兜子”、“蟹黄兜子”。《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另有“鹅兜子”。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的分量算,大约旧时一两二钱至一两三钱左右的馅做一只,不知道元朝的情况,如果按旧制一两37.5克算,则大约45-50克一只,直观一点就是现在鼎泰丰小笼包3个那么大。
灌熝大骨:
A类。罐里熬羊大骨头。
软羊:
E类。羊肉的部位,也有可能是羊羔肉的俗语。
看软羊一词的用法,不像是煮软的羊肉。《都城纪胜》里说软羊是比较容易让人饱腹的食物。宋代主要消耗的肉食是羊肉,《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宫廷一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为什么羊肉多,而羊羔少呢,可能是因为宋神宗的母亲宣仁皇后。
《甲申杂记》有记载:宣仁同听政曰,御厨进羊乳房及羔儿肉。宣仁蹙然,动容曰:「羊方羔而无乳,则馁矣。」又曰:「方羔而烹之,伤夭折也。」却而不食。有旨,不得宰羊羔以为膳。
“羔”这个字是书面化的,多用在祭祀、筵席或者诗词里。宋代记载饮食的书里,《事林广记》有在筵会上吃炙羊羔前腿的,另外苏东坡很光明正大的写了“滃杏酪之蒸羔”。《曲洧旧闻》卷五:“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
民间则不知。如果宋代临安卖羊羔肉的话,怀疑俗语就是软羊。不然就是某个比较软的部位。
大骨:
A类。可能是带肉羊胫骨。《东京梦华录》有“龟背,大小骨”。
龟背:
A类。可能是带肉羊肋骨。
烂蒸大片羊:
A类。羊肉批大片,蒸之极烂。
大片是切法,除了大片羊,后文还有大片腰子。烂蒸见“软羊”下《曲洧旧闻》条。
杂熓:
B类。羊各部位杂烩。
《武林旧事》有杂熝,杂炸。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三色雜熝:桑莪蘑菇乳團。下油鍋少塩炒。用原鹵。合汁供。
后文有“羊|杂熓”,“ [魚土] [魚部]|杂熓”。断句如线所示,与现在的羊杂无关,当时似乎也不用杂来表示内脏。
四软:
E类。不知道四软是什么,可能是四种比较软的羊内脏。后文有“羊四软”。
羊撺:
E类。可能羊部位名,具体位置不明。
撺作动词时是汆的意思。作名词大概是部位,后文如猪肉名件“条撺”“精撺”全部类此。后文另有“改汁羊撺粉”,但也不知是羊撺还是撺粉。
四件:
E类。不知哪四件。
更有酒店兼賣血臟、豆腐羹、爊螺螄、煎豆腐、蛤蜊肉之屬,乃小輩去處。
血脏、豆腐羹:
A类。
熝螺蛳:
A类。
煎豆腐:
A类。
蛤蜊肉:
A类。
分茶酒店
百味羹、錦絲頭羹、十色頭羹、間細頭羹、海鮮頭食、酥沒辣、象眼頭食、蓮子頭羹、百味韻羹、雜彩羹、杴(學海類編本作软)葉頭羹、五軟羹、四軟羹、三軟羹、集脆羹、三脆羹、雙脆羹、群鮮羹;
头羹,头食,可能都是筵席中先上的东西,顺序的规矩可能由宫廷传至官员而流传到民间。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头食》:“会宾客於馆,庖人荐粉。有客即席而问曰:‘此味宴会将终方食,谓之头食何也?’或对曰:‘本朝 太祖皇帝 时每内宴,常先令进此味,故目之。’”
百味羹:
E类。如前面“五味肉粥”解释,“味"不指味道,而指材料。泛指材料多,杂烩一类。
锦丝头羹:
B类。锦丝或即锦带,杜甫有“香闻锦带羹”的诗句,宋时注解有三,以莼菜最可信。林洪还试过忍冬科的锦带花,说也不错。当时肯定还有人注解为吐绶鸡,林洪认为不是。吐绶鸡现在指火鸡,但火鸡是清末才传到中国的,在宋代应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山家清供》錦帶羹:錦帶又名文冠花,生如錦,葉始生,柔脆可羹,杜甫固有「香聞錦帶羹」之句。或謂蓴之縈紆如帶,況蓴與菰同生水濱。昔張翰臨風必思蓴鱸以下氣。按《本草》:蓴鱸同羹,可以下氣止嘔。已是知張翰當事意氣抑鬱,隨事嘔逆,固有此思耳,非蓴鱸。而杜甫臥病江閣,恐同此意也。謂錦帶為花,或未必然。然僕居山時,固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惡。注謂吐綬雞,則遠矣。
十色头羹:
E类。十色,也是泛指材料比较多的杂烩。
间细头羹:
E类。间细一词于别处未见。
海鲜头食:
E类。头食可能与头羹不同,不是羹汤类而是固体。《武林旧事》有“虽海鲜、头羹皆有之”,皆字说明海鲜不是做头羹的原料,而是两样食物。
酥沒辣:
E类。此词于别处未见。
象眼头食:
E类。象眼用来表示形状,《吴氏中馈录》两次出现将面油糖等制成的酥“切象眼块”。现在这个词也还在用,即是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莲子头羹:
A类。相比其他,这个好懂多了。
百味韵羹:
E类。
杂彩羹:
E类。
杴(學海類編本作软)叶头羹:
E类。
五软羹、四软羹、三软羹:
E类。见“四软”。
集脆羹、三脆羹、双脆羹:
E类。脆对比软,可能是羊杂中脆的一类,比如某些肚。但也可能是别的原料。
《山家清供》山家三脆:嫩筍、小蕈、枸杞菜,油炒作羹,加胡椒尤佳。
群鲜羹:
E类。
落索兒、焙腰子、鹽酒腰子、脂蒸腰子、釀腰子、荔枝焙腰子、腰子假炒肺、雞絲簽、雞元魚、雞脆絲、筍雞鵝、柰香新法雞、酒蒸雞、炒雞蕈、五味焙雞、鵝粉簽、雞奪真、五味杏酪鵝、繡炊(此处按欽定四庫全書本作炊,其余诸本皆作吹)鵝、間筍蒸鵝、鵝排炊(此处按欽定四庫全書本作炊,其余诸本皆作吹。绣吹不能解释也就算了,排吹尤为无理。)、羊大骨、蒸軟羊、鼎煮羊、羊四軟、酒蒸羊、繡炊(此处按欽定四庫全書本作炊,其余诸本皆作吹)羊、五味杏酪羊、千里羊、羊雜熓(學海類編本作烹,欽定四庫全書作爊)、羊頭元魚、羊蹄筍、細抹羊生膾、改汁羊攛粉、細點羊頭、三色肚絲羹、銀絲肚、肚絲簽、雙絲簽、葷素簽;
落索儿:
E类。猪肉部位名。
焙腰子:
B类。慢火使干谓之焙。
《吴氏中馈录》爐焙雞:用雞一隻,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塊。鍋內放油少許,燒熱,放雞在內略炒,以宣子或碗蓋定。燒及熱,醋、酒相半,入鹽少許,烹之。候干,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盐酒腰子:
A类。
脂蒸腰子:
A类。
酿腰子:
A类。类今之客家酿豆腐。
《吴氏中馈录》釀瓜:青瓜堅老而大者,切作兩片,去穰,略用鹽出其水。生姜、陳皮、薄荷、紫蘇俱切作絲,茴香、炒砂仁、砂糖拌勻,入瓜內,用線扎定成個,入醬缸內。五、六日取出,連瓜曬乾,收貯,切碎了曬。
荔枝焙腰子:
B类。腰子切了荔枝花刀。慢火使干谓之焙。见“焙腰子”。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腰肚雙脆:仍切碎路,如荔枝皮。
腰子假炒肺:
C类。腰子为真,炒肺为假。如《山家清供》之“假煎肉”,非煎为假。
鸡丝签:
E类。签是一道菜,到底是什么样子并无定论,我倾向于类似羹。把几种说法列一下。
1、羹说:
函海本《肯綮录》签羹误:今人多不识“䑎羹”字,直写作签,士大夫亦如此,一云“脸字”。(学海类编本羹作美。)
《广韵》脸:脸 [月隺]也。䑎:上同(脸)。又:脸䑎,羹属也。
《肯綮录》里有不少错误。但至少当时有人写签羹是可信的,至于签是不是原本应该写作䑎就不知道了。假设是成立的,那就说明签/䑎/脸这三个字在宋代有混用的现象,这几个字的意思,包括羹/臛/ [月隺]等字具体有什么不同,古人就已经说不太清楚了,但大概是一类的。
《齐民要术》有“脸 (䑎)”,其实和脸颊无关,这两个字是一样意思。还有“鸡 (䑎)”,都是类似羹的东西。
《山家清供》夷门广牍本的“豆黄签”,说郛本作“豆黄羹”。做法上基本也是羹的意思。
豆黄签:豆面细茵,曝干藏之,青芥菜心同煮为佳,第此二品独泉有之,如止用他菜及酱汁亦可,惟欠风韵耳。
《饮膳正要》诸般汤煎里有类似酥油茶的“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录的比较详细,酥签茶:将好酥于银石器内溶化,倾入江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子。散在盏内,却著汤侵供之。茶与酥看客多少用,但酥多于茶些为佳。此法至简且易,尤珍羙。四季看用汤造。冬间造,在风炉子上。
2、油炸卷说:
基本上依据是《饮膳正要》鼓儿签子:
羊肉(五斤,切细) 羊尾子(一个,切细) 鸡子(十五个) 生姜(二钱) 葱(二两,切) 陈皮(二钱,去白) 料物(三钱)
上件,调和匀,入羊白肠内,煮熟切作鼓样,用豆粉一斤,白面一斤,咱夫兰一钱,栀子三钱,取汁,同拌鼓儿签子,入小油炸。
另外一点就是河南流传的签菜是这样的,至晚在1966年的书中已有记录。
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签子”并不一定是“签”,《饮膳正要》里,另外出现的“签子”就是竹签子的意思。还有,如果炸之前已经可以被称为鼓儿签子,则必然与油炸无关。假如和别处的“签子”一样后面再跟一个签字,变成“同拌鼓儿,签子签,入小油炸。”就好理解多了。
而且上面也提到了,还有一条“酥签”是羹汤义。而河南流传的签菜,始于什么时间也不知道。
3、芡、纤说:
同音假借来解释为勾芡或者切丝。可信度不大。
鸡元鱼:
A类。
鸡脆丝:
D类。鸡脆即鸡脯肉。见《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笋鸡鹅:
A类。
柰香新法鸡:
E类。柰字出现太少,不知道到底是苹果、山奈还是茉莉花。
酒蒸鸡:
A类。
炒鸡蕈:
A类。蘑菇炒鸡。《东京梦华录》有:蝦蕈、雞蕈。
五味焙鸡:
B类。慢火使干谓之焙。见“焙腰子”。
鹅粉签:
E类。见“鸡丝签”。
鸡夺真:
C类。假犹胜真谓之夺真。见“假鼋魚”。
卷二十: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五味杏酪鹅:
B类。鹅腹灌杏仁杂料烹制。见“软羊”。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杏酪湯:板杏仁用三兩半。百沸湯二升浸。蓋卻候冷。即便換沸湯。如是五度了。逐個搯去皮尖。入小砂盆子內細研。次用好蜜一斤。於銚子內煉三兩沸。看湧掇退。候半冷旋傾入杏泥。又研。如是旋添入研和勻。
绣炊鹅:
E类。绣字在饮食类出现太少。
间笋蒸鹅:
A类。
鹅排炊:
A类。见“排炊羊”。
羊大骨:
A类。
蒸软羊:
E类。
鼎煮羊:
A类。
羊四软:
E类。
酒蒸羊:
A类。
绣炊羊:
E类。
五味杏酪羊:
B类。羊腹灌杏仁杂料烹制。见“软羊”。
千里羊:
B类。类似 [犭巴]。见“炙椒酸 [犭巴]儿”。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千里肉:連皮羊浮脅五斤。醋三升葫荽子一合。絹袋盛塩三兩。酒三盞。蒜瓣三兩。同煮慢火養熟。壓成塊切。畧曬乾。
羊头元鱼:
A类。《西湖老人繁胜录》有“羊頭黿魚”。
羊蹄笋:
A类。
细抹羊生脍:
A类。细抹是个肉的切法,见后文。《东京梦华录》卷四肉行一条也有。羊生脍就是生羊肉。
改汁羊撺粉:
A类。另调汤汁的羊肉粉。见“羊撺”。
细点羊头:
E类。《东京梦华录》有“点羊头”。不明白点是何义。
三色肚丝羹:
A类。三色即三样,不同部位的羊肚切丝做羹。
银丝肚:
A类。
肚丝签:
E类。见“鸡丝签”。
双丝签:
E类。见“鸡丝签”。
荤素签:
E类。见“鸡丝签”。
大片羊粉、大官粉、三色團圓粉、轉官粉、三鮮粉、二色水龍粉、鮮蝦粉、肫掌粉、梅血細粉、鋪姜粉、雜合粉、珍珠粉、七寶科頭粉;
大片羊粉:
A类。羊肉粉。大片见“烂蒸大片羊”。
大官粉:
E类。
三色团圆粉:
E类。
转官粉:
E类。
三鲜粉:
E类。
二色水龙粉:
D类。水龙类似肉圆。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水龍子:用豬精肉二分肥肉一分,剁極細,入蔥椒杏仁醬少許干蒸餅末少許和勻,用醋著手圓之,以真粉作衣,沸湯下,才浮便起,清辣汁任供。
《饮膳正要》有水龙棋子,水龙就是“肉弹儿”。
后文据此断句。
鲜虾粉:
A类。
肫掌粉:
A类。
梅血细粉:
B类。梅作调料。《东京梦华录》有“梅汁血羹”,笺注多分作两个词,恐怕不是。
铺姜粉:
A类。
杂合粉:
E类。多种材料制作。
珍珠粉:
E类。
攛香螺、酒燒香螺、香螺膾、江瑤清羹、酒燒江瑤、生絲江瑤、攛望潮、青蝦、蟑蚷、酒炙青蝦、酒法青蝦、青蝦辣羹、酒掇蠣、生燒酒蠣、姜酒決明五羹、決明三陳羹、決明簽、決明四鮮羹、赤魚分明、姜燥子赤魚(欽定四庫全書本脱魚字)、魚鰾二色膾、海鮮膾、鱸魚膾、鯉魚膾、鯽魚膾、群鮮膾、燥子沙魚絲兒、清供沙魚拂兒、清汁鰻鰾、假團圓燥子、襯腸血筒燥子、麻菇絲(欽定四庫全書本作綠)筍燥子、潭筍、釀筍、抹肉筍簽;
撺香螺:
A类。汆香螺(Neptunea cumingii Crosse)。
酒烧香螺:
A类。
香螺脍:
A类。切片生吃。
江瑶清羹:
A类。带子(栉江瑶Atrina pectinata)做的羹,汤要澄清。
《事林广记》鱉清羹:馬蹄嫩鱉先去其首,令血出盡,以湯煠過,刮洗令白淨。更以葱、豉煮令熟,方劈開即以五味,姜、醬、椒、鹽、醋細研淹拌一時辰,令味入。却用雞清汁或羊肉全汁煮軟,便可吃肉。上有物料著,即以肉汁擺淨,別以肉汁澄清,用葱、椒、姜、鹽調和甜美後再下肉略煮之。
酒烧江瑶:
A类。
生丝江瑶:
A类。切丝生吃。
撺望潮、青虾、蟑蚷:
A类。望潮即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青虾即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蟑蚷不明。岳珂《谢赵季茂海错二律》有:“鲗乌鮆白螺开靥,蚷紫虾红鳔挟肠”。
酒炙青虾:
A类。
酒法青虾:
B类。法有用酒曲腌的意思。
《事林广记》有法鱼、法蟹。法魚: 鯽魚一斤不洗去腸,淨布拭乾。用神曲、紅曲末各一兩,炒鹽二兩,胡椒、蒔蘿、川椒、乾姜末各一錢拌勻,填魚腹內令滿。餘者一重魚,一重料物,裝入新瓶內封泥。十二月造,正月十五後却取出番轉,入好酒浸滿。至三四月熟,可留數年極佳。
青虾辣羹:
A类。辣羹即食生脍后浙西人所制姜辣羹。见“鲫鱼脍”。
酒掇蛎:
A类。醉生蚝。
生烧酒蛎:
A类。酒烧生蚝。
姜酒决明五羹:
E类。姜酒煮鲍鱼羹。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制造決明:洗淨煮軟切去裙襴片兒薄批。冷水氷浸之。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煮決明法:先洗淨入酒瓶內滿籠,糠火煨一番,取出換水浸之,切用。
决明三陈羹:
E类。另一种羹。陈疑即二陈汤一类中药药材。
决明签:
E类。见“鸡丝签”。
决明四鲜羹:
E类。
赤鱼分明:
E类。疑为赤鱼決明。
姜燥子赤鱼:
A类。姜末赤鱼。
鱼鳔二色脍:
E类。生切双拼鱼鳔。见“鲫鱼脍”。
海鲜脍:
E类。生切海鲜。见“鲫鱼脍”。
鲈鱼脍:
A类。生切鲈鱼。见“鲫鱼脍”。
鲤鱼脍:
A类。生切鲤鱼。见“鲫鱼脍”。
鲫鱼脍:
A类。生切鲫鱼。
《膳夫录》鲫鱼脍:脍莫先于鲫鱼,扁、鲂、鲷、鲈次之,鲚脍黄竹五种为下,其它皆强为。
《事林广记》魚膾:魚不以多少,唯鮮為佳。鯽魚取妙,淨治去頭尾,肚起作薄片,用白紙攤晾少頃,細切成絲,或作臛葉,以蘿卜細切,布扭作米,生姜絲少許,拌魚絲入楪,飣作花樣。上生香菜、芫荽妝點,食以膾醋,或以芥辣汁澆亦可。將切膾退下頭尾,用白菜同煮作羹,只下細擦姜、鹽,候熟食,膾了供出,浙西人謂之燙膾羹。食生冷,令人無所傷。湯內添醋尤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有类似记录,称为煮“姜辣羹”。
群鲜脍:
E类。各种生切。见“鲫鱼脍”。
燥子沙鱼丝儿:
A类。羊肉臊子煮鲨鱼肉丝。
清供沙鱼拂儿:
E类。清供即清汁供,清淡的蘸料。也可以辣汁供。拂儿不知何物,后文有小鸡拂儿。
清汁鳗鳔:
A类。海鳗花胶。
假团圆燥子:
E类。
衬肠血筒燥子:
E类。此处也不知句读是否正确。衬肠不知何物,疑为小肠的意思。《清波杂志》有猪衬肠,也许就是猪小肠。
《事林广记》聚八仙:熟雞為絲。鹿角菜揀淨,走水洗控乾。襯腸如常法淨,略焯過剪為線,如无,以羊肚針絲之亦可。糟姜為絲。筍蒸熟為絲。半熟藕絲。蝦米極新者,滾湯煮微軟,淨洗揀搥碎,蝦蜛亦佳。草肚胘細切。羊舌皆煮熟,片兒裝簇在楪內,以芫荽、香菜作青頭,用鱔生醋或以芥辣澆食之,極能醒酒。
麻菰丝笋燥子:
A类。麻菰即蘑菇。蘑菇和笋炒作臊子。
潭笋:
A类。毛竹在冬天的笋。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笋》:“冬笋,俗名潭笋。”
酿笋:
A类。笋中酿调料。详见“酿腰子”、“酿黄雀”条。
抹肉笋签:
E类。见“鸡丝签”。
酥骨魚、釀魚、兩熟鯽魚、酒蒸石首、白魚、時魚、酒炊(诸本都作吹,前文几个吹字改为炊,此处从之)鯚魚、春魚、油煠春魚、魴魚、石首、油煠 [魚土] [魚部](这两个字學海類編本全部作魟䱑)、油煠假河鲀、石首玉葉羹、石首桐皮、石首鯉魚炒鱔、石首鱔生、石首鯉魚兜子、銀魚炒鱔、攛鱸魚清羹、 [魚土] [魚部]假清羹、蝦魚肚兒羹、 [魚土] [魚部]满(欽定四庫全書本与學海類編本皆脱满字)盒鰍、江魚假 、酒法白蝦、紫蘇蝦、水荷蝦兒、蝦包兒、蝦玉鱓(蟬)辣羹、蝦蒸假奶查(欽定四庫全書本作茶)、蝦魚水龍、蝦魚蝦元子、麻飲雞蝦粉、芥辣蝦蹄膾、麻飲小雞、頭汁小雞、小雞(欽定四庫全書本脱小雞二字)元魚羹、小雞二色蓮子羹、小雞假花紅清羹、攛小雞拂兒、筍燠小雞、五味炙小雞、小雞假炙鴨、紅爊小雞、脯小雞、五色假料頭肚尖、假炙江瑤肚尖、煠肚、山藥鵪子、鳩子、筍焙鵪子、假爊鴨、清攛鵪子、紅爊鳩子、八糙鵪子、蜜炙鵪子、鳩子、黃雀、釀黃雀、煎黃雀、辣爊野味、清供野味、野味假炙、野味鴨、盤兔、糊爊野味、清攛鹿肉、黃羊、獐肉、炙 [犭巴]兒;
酥骨鱼:
A类。炸至骨酥。
酿鱼:
A类。鱼中酿调料。详见“酿腰子”、“酿黄雀”条。
两熟鲫鱼:
B类。先炸后煮即所谓两熟。《事林广记》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是假菜,但制法是先炸后煮。
《事林广记》兩熟魚(十分):山藥(二斤去皮)、乳團(一个擦碎)、陳皮(三片)、生姜(二兩各切碎)、姜末(半兩)、豆粉(六兩作糊,更下乾豆粉末五兩)、鹽(少許)。右將上件物料,一处下於糊內調勻。用粉皮一个,亦用生粉系抹過,將餡放於粉皮上,折皮蓋合,用手挼作魚樣,入油內煠明黃色取出,下於熬成蘑菇湯內煮,合熟盛於楪內,上用姜絲、新青菜頭少許。
酒蒸石首:
A类。石首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现在仍用石首鱼科。
白鱼:
A类。鲌亚科的统称。有名者如太湖产的白鱼。
时鱼:
A类。鲥鱼。
古代的鲥鱼是中国本土唯一的鲥(Tenualosa reevesii),鲱形目鲱科鲥属,现在长江里已经不产了,但因为是洄游性鱼类,所以海里还有。市面上见到的“鲥鱼”有几种,有美国引进的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和鲥同是鲱形目鲱科,但是西鲱属的,亲戚稍微远了一些。有用海里的Tenualosa reevesii模仿洄游养殖的,洄游前储存脂肪,可以说和长江鲥鱼很接近了。
酒炊鯚鱼:
A类。鯚鱼即鳜鱼(Siniperca chuatsi)。
春鱼:
A类。不是大黄鱼就是小黄鱼,古代可能也没分这么细。如今的野生大小黄鱼已经杂交,几乎无法区分。
油炸春鱼:
A类。
鲂鱼:
A类。据对《闽中海错疏》的研究,鲂鱼是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至少也是同属的。
石首:
A类。
油炸 [魚土] [魚部]:
A类。即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
油炸假河鲀:
C类。
石首玉叶羹:
B类。典出苏轼《上巳日出游随所见作句》。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玉葉羹:每十分乳團二個薄批。方勝切。入豆粉拌。煮熟蘑菇絲四兩。天花桑莪各二兩。山藥半熟去皮。甲葉切四兩。筍甲葉切四兩。糟姜片切三兩。椀內間裝燙過。熱汁澆。
石首桐皮:
B类。桐皮是一种面条。后文有“鱼桐皮面”。
《东京梦华录》有“桐皮面”,伊永文笺注说是《齐民要术》里的“豚皮饼”,没有什么根据,只能说大概得名类似。
《都城纪胜》有“鯚鱼桐皮面”。《西湖老人繁胜录》有面名“桐皮”。
宋 赵万年《徐招干请吃鳜鱼桐皮》:檐外桃花片片飞,垂涎汉水鳜鱼肥。桐皮一作饥肠饱,似得精兵解虏围。
石首鲤鱼炒鳝:
B类。此处句读不明,姑且认为三者炒在一起。炒鳝也有可能是道假菜。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炒鱔乳虀淘:切細面煮熟過水。用面筋同豆粉。灑顏色水搜和捍餅細切。焯熟如鱔魚色。加乳合虀汁澆面供。
石首鳝生:
B类。鳝生为假菜。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鳝生:每十分生面筋一堝。手按薄。籠內先鋪粉皮。灑粉絲抹過。將面筋鋪粉皮上蒸熟。用油抹過候冷。切三寸長細條。三色粉皮各一片如上切。熟面筋一塊切絲。筍十根切絲。蘑菇三兩絲油炒。簇裝碗內蕩過。熱汁澆。
石首鲤鱼兜子:
B类。见“鱼兜杂合粉”。
银鱼炒鳝:
A类。
撺鲈鱼清羹:
A类。清羹见“江瑶清羹”。
[魚土] [魚部]假清羹:
E类。不知清羹还能如何假法。
虾鱼肚儿羹:
A类。
[魚土] [魚部]满盒鳅:
E类。鳅即泥鳅。不同版本字不同,不多做解释。
江鱼假 [虫咸]:
C类。 [虫咸]即螊,海蟲,長寸而白,可食。
酒法白虾:
B类。见“酒法青虾”。
紫苏虾:
A类。
水荷虾儿:
E类。不知水荷是什么。
虾包:
A类。
虾玉鳝辣羹:
A类。辣羹即食生脍后浙西人所制姜辣羹。见“鲫鱼脍”。
虾蒸假奶查:
E类。诸本用字不同甚多,疑有错字。宋代用乳字比较多,奶在一般就用在“奶房”上,卷十八有牛奶柿,《吴氏中馈录》有牛奶茄,牛乳房形状的意思。
虾鱼水龙:
D类。见“二色水龙粉”。
虾鱼虾元子:
A类。此处疑抄多了个虾字。
麻饮鸡虾粉:
B类。麻饮是胡麻饮,类似芝麻酱,可以调味。
《事林广记》:合素膾醋同麻飲汁,入糖蜜等,如合膾醋,入乳酪尤佳。
芥辣虾蹄脍:
B类。类似镇江水晶肴蹄的做法。
《武林旧事》有“鲜虾蹄子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水晶膾:豬皮刮去脂洗淨。每斤用水一斗。蔥椒陳皮少許。慢火煮皮軟。取出細切如縷。卻入原汁內再煮。稀稠得中。用綿子濾。候凝即成膾切之。釅醋澆食。
麻饮小鸡:
B类。芝麻酱拌小鸡。
头汁小鸡:
E类。头汁不知何物。
小鸡元鱼羹:
A类。
小鸡二色莲子羹:
A类。
小鸡假花红清羹:
E类。不知如何假法。
撺小鸡拂儿:
E类。
笋燠小鸡:
B类。燠疑即熝。先煎后下水煮,再收汁。
《事林广记》爊雞鴨:嫩肥雞鴨一隻,去毛,洗淨去腸肚。以香油四兩,鍋內煉香熱,將雞鴨於油鐺內爁得变黃色,好酒、釅醋、水三件中停,令為一處,鐺內浸沒著為度。入細料末半兩,入葱三四莖,醬一匙,慢火養汁盡。出鐺即用梔子水半盞扆過,令变黃色。
五味炙小鸡:
A类。
小鸡假炙鸭:
C类。
红熝小鸡:
B类。红熝为用酱和红曲熬。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紅熝臘:夾精帶肥每段約三斤。涼水浸一二時。燒滾下鍋。用蔥三莖。川椒茴香各三錢。煮兩三沸漉出。用石壓去油水。切作大片。皂角汁合漿水洗。再以溫水淘淨。肉汁澄清入醬下鍋卻放肉煮不用蓋。用大料物兩半。紅曲半兩。慢火熝軟掠去油末。將肉漉出控幹。調汁滋味得所。下白礬末些小。撮起渾腳澄清別碗裝肉汁澆蔥絲供。
脯小鸡:
A类。小鸡制成的干肉脯。
五色假料头肚尖:
E类。
假炙江瑶:
C类。
炸肚:
E类。煠字比较麻烦,油煠就是油炸,汤煠确是汤煮。《东京梦华录》伊永文笺注全部把汤煮的这个意思改为渫,似乎没查到渫有这个意思。这里可能是炸鱼肚,即花胶,但也可能是羊肚。另外山药不知道该跟哪里。
山药鹌子:
A类。鹌鹑。
鸠子:
A类。虽然不知道具体指什么鸟,但比较好吃的可能是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
《嘉泰吴兴志》:左传有五鸠,尔雅:鵊鸠,布谷也。本草:斑鹪,一名斑鸠。又有青鹪,今乡土皆有,斑鸠价高于布谷,青鸠又倍。
鸠在古代用法混乱,《尔雅》有五种鸠,跨度十分大。
《诗经》中所谓鸠占鹊巢,鸠是杜鹃科(Cuculidae)的鸟。
中国比较多的可能是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俗名布谷鸟。也可能是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因它的叫声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似乎这两种会占灰喜鹊的窝。
笋焙鹌子:
B类。慢火使干谓之焙。见“焙腰子”。
假熝鸭:
C类。
清撺鹌子:
A类。
红熝鸠子:
B类。红熝为用酱和红曲熬。见“红熝小鸡”。
八糙鹌子:
E类。不知八糙何解。
蜜炙鹌子、鸠子、黄雀:
A类。
酿黄雀:
D类。可能不一定是今天的黄雀(Eurasian siskin),因今天的黄雀夏天在北方,不会在江苏一带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不过春秋时的气候也许不同,或者《说苑·正谏》里就是在说故事而已。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黃雀:去毛,以頭及翅和蔥椒剁碎釀腹內,用好甜酒重湯頓食。酒內入鹽少許。
煎黄雀:
A类。
辣熝野味:
B类。
清供野味:
A类。清供见“清供沙鱼拂儿”。
野味假炙:
C类。
野味鸭:
A类。
盘兔:
B类。《东京梦华录》称盘兔为冬月夜市所售。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盤兔:肥者一只煮七分熟。折開縷切。用香油四兩煉熟下肉。入塩少許蔥絲一握炒片時卻將元汁澄清下鍋滾二三沸。入醬些小。再滾一二沸。調面絲更加活血兩杓滾一沸。看滋味添塩醋少許。若與羊尾羊脿縷切同炒。尤妙。
糊熝野味:
B类。糊即稠。
清撺鹿肉:
A类。
黄羊:
A类。Procapra gutturosa。
獐肉:
A类。
炙 [犭巴]儿:
B类。见“炙椒酸 [犭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