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谁 -
觉察自己,是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工具
在自己面前,我们习惯于以为自己是谁。
了解自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弥足重要。而大多数的人,往往不以为意,或者,听上去感觉似乎不能切实可行,仅仅视为一种言论,而无视置之。
“除非我了解自己,否则我都在被习惯所驱使。我既无法看到这些习惯,我也无法控制它们。”
倘若你,会因为这句话动容,雷德·霍克关于自我观察的言论,应该可以让你听见心里。如果你愿意因为一句话停留,你就可以为自己停留。自我观察,自我觉察,都是为自己停留。
生活之节奏,我们习惯于行色匆匆,习惯于绕着时间不停转,习惯于,为了日子轮番周旋或者沦陷。我们早已经习惯于习惯——有时你,对于生命和时间,甚至防不胜防。
每天早晨,或许还来不及好好瞧上自己一眼,匆忙踏上鞋子,拿着手机赶路,进地铁,涌入人流大潮,随从人群往前,进地铁,到站下车,出地铁口一直走一直走,上班,下班,重复拥随人群······回到家,吃饭,玩手机,或者看书,洗漱,睡觉,重复早晨起来·······重复重复。
类似于此,是大多数上班人民群众的生活时间程序。这样的生活轮流转动,每一天,便成了一个圆,周而复始。
一天又一天,一个圆环着一个圆,形成了远赴生命终点的通道。也许,这就会是很多人,关于时间的命运。
——我们就像是自己生活里的机器人,被自己的习惯驱使。哪个时辰出门,哪一个站点下车,哪一个路口右拐,买哪一款矿泉水,点什么样的小菜,选哪一个颜色的T恤·······大多数时候,我们无需思考,仅由习惯使然。
我们完全被自己的习惯所驱使,一如既往,拖着疲惫的躯体和灵魂。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当然也尚未,以此了解和看见自己。
只是你,如果习惯于如此,并且甘愿于此,那么,无话可说。可若是你已有所觉知,发现自己并不愿意于这样陷入生活,感觉浪费生命,想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此了解自己,那么,可以从自我观察开始。
观察自己,并不是人类的天性,相比于此,人们更倾向于跟随群体,毕竟人是社会化动物。而人们的从众也是为了某种自我保护的需求。可保护也是意味着没有突破,没有突破,没有挣扎,没有力量的消耗,就没有成长的改变。
观察自己,并不是哺乳动物天然的习性,这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和意愿,需要勇气和专注力。可人类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自我观察的哺乳动物。所以自我观察,是一件我们能够做的有难度的事。
通常情况下,习惯是和我们浑然一体的,而我们也往往因此默认自己和习惯是一体的。如果我们愿意真诚地看待这些习惯,正视对自己的观察,只是客观的看待它们,不去认同它们。
不认同它们,即不认同于它们是理所当然,不认同于它们是习以为常,不认同它们无可易更,不认同于它们的发生毫无影响,不认同于我们对它束手无策·······不认同于它不再发生或者一直发生。
雷德·霍克说道:自我观察,这是一种为摆脱习惯控制而做的挣扎,而不是一种与习惯对抗的挣扎。
了解自己,了解习惯,并不会代表,习惯即会因此改变。因为,习惯有其长期以来的惯性,甚至是,情绪给予它们的力量,习惯总会不断重复。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改变我们与习惯认同的状态。
即,不认同于我就是我的习惯。
回顾日常,我们可能,会暗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爱看书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磨叽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刻板的人······我们会擅自将自己认同为自己的习惯,可也因此,我们会很容易默认自己正是如此,只能如此。事实上,这也会给我们塑造一种刻板印象,而不能思寻到改变的可能性。
对于人类这样的习惯生物,我们对自己的观察,要从理智、情感和身体层面上,对自己进行了解。
关于对习惯的自我观察,有一个要点是,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受制于习惯的生物,所以它是可以预测的。既然如此,关于应对措施,我们就可以有未雨绸缪的方案。
预测我们的习惯在于,当我们目视自己的习惯一次又一次,乃至无数次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它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作为未雨绸缪的准备。
当我们开始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习惯,就能够通过观察而习得自己的行为模式,不断地了解自己,如此我们便开始对自己更加有意识,对于受到习惯操纵的这件事就会有所警惕,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因为有所警醒,会留意自己的念头和行为,从而折优选择接下来的行动,从而慢慢改变调整自己。
“一切都必须通过个人体验加以验证,否则就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奴性,在无意识和机械性对我们的捆绑之外再增加一条锁链。验证,验证,自己去验证一切,把自己从盲丛和不会为自己思考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这才是通往自由的最佳途径。”
雷德·霍克的一番话,是否能够让你,愿意去观察自己,以此验证了解自己一事?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适逢的文字,适逢的你我,适逢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及我
如果刚好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公众号,适逢更丰富更即时的文章~
在这里,见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