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garbage in garbage out ”垃圾进,垃圾出。如果编写代码,编写出错,就成了垃圾代码,无法得到优质的输出结果。阅读的质量决定了我们写作的质量。在快速消费类文章充斥的今天,想通过阅读公众号提升自己写作能力很难,比如阅读我这篇垃圾,你根本无法得到大收益,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经典致敬,阅读高品质的文章。而高品质的文章喜欢扎堆,比如在《人民日报》。
昨天看完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为一个懒人,一直在寻找支撑自己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恰好在书中找到了。
在知性的追求中,阅读可谓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为了避免沦入这种状态(精神不集中)一般人当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这也说明了为何人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尽管这样做毫无乐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阅读,与别人交谈,发展嗜好等,电视最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观众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电视时,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强迫他们面对私人的问题。
读书看报自然很难迅速像看电视一样获取心流,但是心流属于中性词,有好有坏。鲁迅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这个时代里,再怎么逃避,终究要回到现实,与其短时间躲进电视的温柔乡,还不如趁早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时候,就是该拥抱《人民日报》的时候了。
《人民日报》素材很多,可能众口难调。但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首先我带你欣赏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叫做《公众号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即使内容我们吸收不了也不要紧,先存着以后分析。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全文如下:
媒体融合的本质不是将传统媒体报道变成手机图片、做成动画电影,而是要用符合全新媒体传播格局和规律的方式去讲述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媒体融合的要义,在于将理应坚守的价值观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之中,实现媒体发展的迭代,而非简单的替代
隔一段时间,朋友圈里就会出现一些感慨媒体没落、新闻已死之类似是而非的文章。这种观点,伴随着媒体形态和格局的迅猛变化,难免让人,特别是专业媒体工作者产生“落伍焦虑”。
仔细想想,这种担忧从媒介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消失过。
当报纸遭遇广播,当电视对阵电影,当传统媒体遭遇互联网,每当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对既有理念的坚守,对规则改变的困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都曾反复上演。新闻和媒体行业当下的五味杂陈,不过是在一个媒体变革时代的正常情绪投射。
媒体出现在历史上的时间并不长。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诞生至今,也不到400年的时间。但新闻,却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的。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传播和接收信息是人类的本能和真实的生活。这些信息有的成了新闻,有的成了历史,有的成了传说,而更多的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风而逝。
面对互联网上汹涌的信息海啸,新闻和媒体真的会被席卷得支离破碎吗?
实际上,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提供的多是观点,而非来自现场、经过调查的新闻;承载的多是情绪,展示的是这个世界日益多元的诉求和千人千面的感受。互联网和公众号,都不是新闻和媒体的敌人。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既要承担制定规则、出台规范、培养人才的职责,也要向新媒体学习讲故事、善表达的能力。媒体融合的本质不是将传统媒体报道变成手机图片、做成动画电影,而是要用符合全新媒体传播格局和规律的方式去讲述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媒体融合的要义,在于将理应坚守的价值观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之中,实现媒体发展的迭代,而非简单的替代。
技术从来都不是媒体的掘墓人。每一次技术的变革和进步,都会带来媒体形态的嬗变和内容的扩充,也在重新梳理并定义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当前,众多传统媒体积极投身推进融合发展、变革采编流程、探索运营升级、改革管理模式的潮流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步迈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为人民鼓与呼,为时代写新篇,做社会的守望者、记录者、推动者,新闻和媒体有这样的担当,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
关于文化,《人民日报》有一篇标题很亮的文章,叫做《激活沉睡的文化库存》,我摘抄了一点:
千金难买好风气,万金难求好文化。传统文化泱泱数千载,蕴藏数之不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宝贵价值不言而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之于管党治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之于改革创新,义重于利、利不亏义之于市场经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充满启迪和教益。“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社会科学研究表明,文化价值观与政治表现、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传承弘扬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民族复兴便有了无比磅礴的凝聚力,国家发展便能获得无比坚强的意志力。
文化是“无形的心”,文化建设却不能无心。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秀元素也不乏文化糟粕。或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强大惯性,或是因为包裹上了现代的华丽外衣,许多生活场景里的落后文化,无形中束缚了人们迈向现代的脚步。譬如,同样是推崇礼文化,是推崇谦和有礼、好客知礼,还是推崇请客喝酒排座次、办事送礼找关系,带来的社会风貌相差千里。现实中,从官本位重仕轻商到江湖文化攀附关系,从假中医、假养生到女德班,从恶俗闹婚到风水迷信,无一不是拿糟粕当宝贝,会错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如果不能下定决心正本清源、移风易俗,又怎能怪发展的步伐泥足深陷?
激活价值基因,刷新生活实践,把传统文化宝库利用好,还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不一定落后,乡野不一定粗俗,关键就在于用好核心价值观的指挥棒,根据新时代的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开掘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文化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说实话,想要写出这种高度,难上加难,但这毫不影响我们临摹,分析。我小时候经常临摹《兰亭序》。但遗憾的讲,不是真迹。多半是诸遂良临摹的赝品。赝品以假乱真说明什么?神似、形似都达到了。我们经常看高手的文章,不经意间浸淫其中,稍加背诵,有可能达到形似的效果。如果潜心研究,也不排除达到神似的能力。正所谓时间用在哪里,掌声就在哪里。昨天玩王者荣耀,连打两句3V3,一胜一负,虽然及时反馈效果好,我都不好意思发状态到朋友圈,玩游戏水平再高,掌声也只能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而写作则不然,从企业到机关,从西南边陲到东北雪林,拥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再辅助以一定的专业业务水准,就很容易吃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