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活动中很受重视的一项活动就是举行教学公开课。具体说,公开课可分为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汇报课、比赛课等许多种类。举行这些公开课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推广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也深受老师们的欢迎。近一段时间,观摹了一轮语文公开课,深感当今的公开课这种教学活动越来越走样了,变味了,甚至面目可憎了!
一、公开课变成了“表演课”
公开课与其说成是讲给学生听的,倒不如说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在公开课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学生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回答问题分几种情况:一种是“异口同声”,如雷贯耳的齐答(这个时候,老师总会说“这样回答听得不太清楚,有谁愿……”)。一种是争先恐后的举手让老师点名回答,手有举得高的,有举得低的,有举左手的,有举右手的,也有举手时顺便挠头的……老师总能一眼挑出回答得非常准确的同学作答。还有一种是上台板演,被叫上去的学生的板书的确工整美观,令听课老师们啧啧称赞。最精彩的还有“小组讨论后回答”,于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整个教室给人沸腾之感!什么“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的确,老师们追求着各个教学环节的“完美”。课后得知,教学内容学生事先也都知道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也都彩排过了,甚至有的连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回答都预先设置好了。有的为此花了两节课时间,试讲了多次之后,学生自然都是对答如流。与其说上公开课的地方是课堂,还不如说成是舞台或剧场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演”。这样的公开课是在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推广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还是在“做秀”!我想这不一定是上课老师的初衷,也不是听课老师愿意“看”到的。
在大力提倡新理念、新方法并进行大胆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邯郸学步而亡失自我的现象。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优美”而忽略课堂的“实效”,这样的公开课还是不要再公开为好!
二、公开课成了放影课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很多老师对之一见钟情,有的更是相见恨晚!的确,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情、景、物俱佳。形象直观,可以展示丰富的内容,课时容量的确加大了不少,更为不善书写者提供了方便。于是,在公开课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从情景导入到生字教学到新课教学到问题探究到课堂小结到老师寄语统统的用课件展示,一节课展示的幻灯片达30余张,内容丰富极了,凡课文内容所及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相关资料、类似作品等都一一展示。教师是放影者加解说员,学生是恹恹欲睡的观众。听课老师听音乐赏图片看文字忙得不亦乐乎!教学环节的确紧凑,也不容易“冷场”,一味的平铺直叙,看不出重点难点,分不清主要次要。上课时间却把握得非常恰当,也绝不会出现拖堂现象。
事后才知,该老师已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展示课件,课后还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补“基础知识”,真不知到底是为什么!
另外,还有很“谦虚”的公开课:“我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还望老师们多指教……” 迫于应付而“赶鸭子上架”的公开课等真是难为人了!
回想刚参加工作时(34年前),提倡上课讲究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课)、讲(讲授新课)、巩(巩固新课)、布(布置作业)“五环”齐备,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课者凭着充沛的激情,流畅风趣的语言表达,简明概括的板书,娴熟的课堂驾驭技巧照样把课堂内容演绎得生动感人引人入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听课教师也是全神贯注并不时会心的微笑。没有什么“互动”、“理念”等新名词的“教导”,没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学生基础也不差,老师也没这样的费力不讨好!
还是谨记上海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谈到公开课时说的那句话吧:“我上公开课的时候,从来不作任何彩排,哪怕教育部长来听课,也是响铃就上课,原来怎样上,公开课也一样上。”
这公开课到底要追求什么,的确值得身处教改第一线的同仁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