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到我手里有30多天了,我一直都没什么时间翻开过。前两天上班的时候无聊,终于先翻开了 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
这本小册子里前两位都是大神,一个感性,一个理性,基本上把精华都说完了。看完两位大神的分析,再看后面的几位就有点儿不上心了,总觉得逻辑有点儿乱,方法也太多,有点儿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我只做了前两位的笔记,其他人的简单说一下。
先是李笑来的《如何精确感知时间》。
他强调只有与时间成为朋友,才能真正知道她的宝贵,懂得她的神奇。
他叙述了一路的心路历程:从小自命不凡。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看到的都是不公,心中满是失望。之后发现自己竟然只不过是另一个唐吉诃德,隐约明白不能再浪费时间。
最后在2005年网上闲逛时看到《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 ,1974年首次发表)。感叹大师的境界,“仰之弥坚,钻之弥坚”,知易行难啊。
之后回想起来20岁时看到的李敖的“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只记录事件本身,不记录感受或者感想。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年下来,他能知道自己去年到底做了什么。
两者比较:李敖——事件日志——基于结果的记录;柳比歇夫——事件-时间日志——基于过程的记录。后者比前者更为详尽。而且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还可以在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出缘由,让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因为时间的急速流失而产生焦虑感。但只要你真正确定了“真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完成它,就可以战胜这股焦虑感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李笑来的这篇文章,总觉得和下一篇的秋叶大神是两个方向,李笑来一直在强调要和时间做朋友,更感性一点儿,有点儿老好人的意思。秋叶大神就比较理性,一条一条的列,也有点儿傲气。个人感想,纯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