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关系”这个话题
这里的关系,既可以指向交友,也可以指向恋爱,因为慢慢觉得本质上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之所以聊这个话题,也是晚间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候两人的共识。
此前小伙伴给我分享了一些近况记录,因为涉及一些很深的情绪和思考,我算是除本人之外第一个阅读的。
其实我很怕你被负能量干扰到,或是被吓跑。
还有一点担忧是怕关系沉受不住这些东西的重量。
这是今晚好友表达的担忧,澄清之后我忽然有一种很强的感觉,就是我有些事情没有和对方说,也是因为怕双方的关系承受不住这些东西的重量。
毕竟,人生至此二十多年,知晓我全部事情的人也只有两个,还有很多朋友,可能关系已经很好了,但是仍然会有最后1%无法打开。
我想,这也是我最近几年将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吧,当我可以坦然面对那最后1%的时候,我将不再惧怕任何的伤害,因为那一刻真的做到了“此心光明”。
这是基于这个话题我俩的延伸交流——
可能“交浅言深是一个大忌”,这是我们日常接触的最多的告诫。
孔老夫子也说,“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可能我们都想做“知者”,以求“不失人亦不失言”。
不过想了想,毕竟有句话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从得知对方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所以在原来的互动模式下,我们必须要“察言观色”以此揣测对方的状态。
这是一种方法吧,不过最后依旧有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我们很多人没有这种本事,如是就会有一个遗漏——
我们无从得知对方对我们的真实态度而只能活在自己的臆测中。
这种状态有什么不好呢?
大概可以参考一下《小职员之死》这篇经典小说吧,一个人可以被自己的臆测活活吓死……
可能慢慢我会越来越和朋友的观点一致——
即使存在失人和失言的可能,但是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将自己交出去,然后看对方的反馈,再来看自己下一步如何言行。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可能面对一下几种情况——
第一就是拒绝。
有的拒绝就是很坦然的拒绝,这种其实还好,因为拒绝比较纯粹。
有一种拒绝大概是我们没办法承接得住的,就是以批判的态度被拒绝。
我们很多的恐惧其实来自于后一种拒绝,我自己就真实面对过,当时整个人的信心都被摧毁,花了好几个月才缓过来。
第二是虚与委蛇的接受。
可能因为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和人吧,对方表面上考虑各种因素,不会直接拒绝,相反会保持友好的态度,但是背地里确是另一套操作。
甚至还有一种我很不舒服的场景,就是明明感觉到对方很生气,但是对方就憋着,但是其实又憋不住。
对于这种我其实更希望对方将情绪表达出来,因为我会觉得这种更纯粹的情绪其实反而好梳理沟通,而那种憋着不说的,反而可能酝酿更加不好的结果。
第三就是真诚的接纳。
这是我们最希望遇见的画面。
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设限导致的封闭与不够坦诚还是别的原因,个人感觉,这种状态很少见,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在我和朋友越来越多交流类似的话题的时候其实发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真诚坦然地与人和世界连接的。
虽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但是也有同样的话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的幸福,其实也来自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但是在追求高质量关系的路上,我们都被前面两种不希望遇见的结果吓到了,以至于关系中我们谁都不敢先将自己交出去,于是我们也就都倾向于将自己活成孤岛了。
世界上的人未必都会给我们善意的回应,这一层基础预期我们要有。
其二就是,也不是说我们要一次将的全部交付出去,一切都是一种循环演进的过程。
第三,是最关键的,就是关系有时候会演进到一种平衡态,这个时候的破局往前,就一定需要有一个人主动迈出一步,推动关系的发展。
至于结果,也许会有不希望遇见的结果,可是,也许这就是关系成长之路上必经的考验吧。
期待我们都能在未来的关系中让自己越来越坦然,能真诚打开自己,将自己的一部分交出去。
也祝福我们遇见更多回应我们善意与真诚的人。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