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第一次上《四边形》这一课的时候,我败的一塌涂地,这次又有这样的机会,我毫不犹豫的又选择了它。因为我想从这里爬起来。
第一次上《四边形》我的反思:
1、学生对于“猜想-验证”这个数学方法的陌生
2、二年级的学生上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的数学思维跟不上
3、自身对于学情把握不够,擅自更改教材删掉四边形这部分的内容,直接引导孩子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4、自己指令的不清楚、数学语言不够规范
5、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放在一起学生易混乱
基于以上几点反思,我对这次的课程进行了微改动。我在提前给孩子们灌输了什么是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我遵从课本设置,从四边形的认识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从一般到特殊;我又将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验证分开进行。
我想我可以再试试了。原以为我就要爬起来了,可我又一次跌倒了。上完课,我很抓狂,真的好累啊,到底哪里不对?整节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根本不知道我让他们干什么,为什么我要的他们永远说不到?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在卜主任的解读下,在王校长的反馈中,在付老师的提醒下,我又作了以下反思:
1、根本没有读懂教材,也可以说成根本不会读教材。导致我没有把握住重难点,导致自己思维的混乱。
2、对于这节课,我的数学思想就错了。付老师问:“这节课的思想是猜想-验证吗?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还有猜想吗。”对啊,还用猜想吗?这根本就很矛盾
3、学生对于我指令的不理解,导致大量的时间浪费,学习没有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合作学习也成了形式化
4、自身对于数学用语的不规范,导致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
5、对于课堂时序、空序、秩序把控不够
得到以上几点反思后,我的内心是窃喜的。我想我还要重新设计,再上《四边形》这一课。
两次的失败,真的很痛。但我也有所收获
1、如何读教材?
不是简单的看看书,不是说你翻几遍就可以了。要去用心读、用脑读。想教材这样设置是要学生学什么,要让老师教什么,设计这个是为什么。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扣,一遍又一遍的想。想通了想透了你的这节课的思路就出来了
2、学会注意细节,细节不容忽略。注意规范教师用语,切记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
3、认识到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