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跑步,村上春树写过一本书,叫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对于我来说,我跑不了村上先生那马拉松式的距离,更谈不了村上先生那样人生。而我平时只是在跑完5公里之后发发朋友圈。
有一次我的好友小贾在我微信状态下评论说,“看你每天5公里,活该没有女朋友。”他的意思是我把时间都“浪费”在跑步上了,哪还有时间去勾搭妹子。是啊,我喜欢跑步,一个人,跑到哪算哪;而他喜欢养猫和养花,两个人,女朋友到哪他到哪。
对于小贾来说,跑步虽不是什么坏事,但和陪女朋友相比,显然也算不上什么正业。而对我来说,“在跑步中虽不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人生”,也不至于像小贾说的那般“不务正业”,我喜欢跑步,只是因为每次跑步都使我对“目标”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晰。
上学的时候,基本上每周3次去操场上跑步,当时对于“公里”还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每次最多只能跑4圈(一圈400米),而第4圈基本上死撑下来的。
多年后的今天,已然没有当初学校里的橡胶跑道,4圈的概念也慢慢的淡忘了。而现在沿着马路边,一跑就是5公里。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时隔多年后,重新开始跑步的我,这一跑就是当年的3倍路程。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在我跑步之前,听他们说跑5公里是入门的,和近些年大热的马拉松相比,5km就像是热身一样。所以我内心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心理暗示,“没有跑5公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锻炼身体去了”。而之前在学校里的极限是跑4圈,是因为我内心参照的是当时的平均水平,至少那时学校的体育考试只要求跑2.5圈。
所以,跑步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公里数才能起到更好健身作用,对于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一样,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显的尤为重要。就像王健林先生那样,“1个亿的小目标”对他来说就很适中,不保守,也不激进。
经常跑步的人都知道,虽说5公里是入门级的,但对于初跑者来说,要把跑5公里调到自己的舒适区内,其实还是蛮难的。既然“跑5公里”是一个目标,对于目标就一定要有方法,而我一般比较喜欢使用“公里计数法”和“标志物打卡法”。
“公里计数法”是说我以5公里为最终目标,在我跑步的过程中,以“下一个公里”为小目标,比方说我刚跑了2公里,那么我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坚持到3公里”,5公里就是这样“一公里接着一公里”跑完的。而当我在熟悉的路线上跑步时,我经常会使用“标志物打卡法”,同样以5公里为目标,而我要做的是跑下整条路线上几个标志性的地方,比方说当我跑过那个学校时,我就知道坚持到下一个标志点就是终点了。
以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把“跑5公里”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将其逐一攻克,当年村上先生就是这样一次性跑完100公里的。
你可能会说,对于有些事,我也知道要定个合理的目标,然后分解,但就是坚持不下去,该怎么办呢?之前在地铁4号线里看到的一幅广告,它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广告上一个叫肖克的跑步爱好者说了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支撑我跑完5公里的动力是到终点时为自己买瓶饮料。”“一瓶饮料”是肖克跑完一次5公里的动机或者叫奖赏,同样,我们要完成任何一件事情的背后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动机,有时候这种动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奖赏。就像我那个朋友小贾一样,他本来不喜欢养猫和养花,养花、养猫之前他认识了一个喜欢猫和花的女生;后来,也就是养花养猫一段时间后,那个妹子就成了他现在的女朋友。
我喜欢跑5公里,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每跑一次,我就更加深谙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是关于目标的;每跑一次,我对目标这个概念越发清晰;我享受每一次在跑步中,那种追逐目标的过程和靠近目标的感觉。就像“吸引力法则‘’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对目标越来越清晰,感觉越来越亲切的时候,那这个目标被实现的概率就会被提高很多倍,很神奇吧。
这就是我喜欢跑步的原因,这就是我眼中的5公里,我相信我可以像村上先生那样,跑出精彩的人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