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轻时候喊着绝不做 ‘大多数人’的,恰恰到最后都活成了这些大多数人的样子。”
01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因为马东与褚教授的一场争论在网上引起了一波关于“少数”和“多数”的讨论。
先是储殷教授的发言,他说:“大家都把不结婚当做个性解放,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不需要结婚。但过了五十岁,你有另一个想法,你需要有人帮助,四十五岁失业了怎么办?六十五岁以后进了养老院,没有孩子来看你,你知道护工会怎么虐待你嘛?五十岁以后,你像这些成功人一样,一个人飘在社会上的概率是很小的,你需要一个人帮你一起走。婚姻就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褚教授说这话时,表情很严肃,语气很寻常,观点很平庸,姿态一点儿都不奇葩,与《奇葩说》这样的舞台格格不入。
马东立即表示:“我站在储殷老师的反对面上,是因为储殷老师那句,‘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这句话。”
褚殷回答:“但是我们有统计,有概率。我们在三十五岁以前觉得自己不是大多数人,可是过了五十五岁,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多数人。”
马东:“不对,是因为你从来都只是大多数人。当你觉得自己是大多数人的时候,少数人是谁?”
马东说:“我特别不喜欢褚殷说的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当我来代表大多数人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相的时候,极其危险。因为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五十五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无法代表大多数人。”
马东反对的是褚殷站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立场去告诫他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表“大多数人”。
可事实上,“大多数人”与“少数人”分隔始终存在。
02
针对这个辩题,褚教授提醒我们反观一下自己的生活现状,如果选择未婚,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状况。
别说四五十岁了,就30来岁未婚的女性已经在面对着种种窘境,应付完了过年过节亲友们的催婚催育,还要面对偶尔扑面而来的孤寂感:朋友纷纷成家立业,聚会的局越来越难约,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已婚人士的话题永远都是关于老公孩子孙子,未婚的你根本插不上话。
到了四五十岁,父母不再,逢年过节别人全家团圆的日子,你一个人形单影只无处可去,热闹都是别人的,再来点病痛,轻而易举就万念俱灰了。
褚教授的观点就是:“老无所依”才是不结婚真正的可怕之处,婚姻可以让我们彼此照顾,互相陪伴。
这段话听起来很耳熟是不是?哪个大龄未婚的姑娘们没听过几遍,老家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总是以过来人的经验这么告诉你:总要找个伴儿吧?将来老了可怎么办?
褚教授的话,就像父母的教诲,很容易被那些追求“独立自由”的年轻人反感。他说的“大多数人”就像父母们说的“我都是为了你好”,难免带着些自以为是的说教感。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坚信过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绝不是跟别人一样的“大多数人”,我们想要那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不将就的人生,要活出“自我”。
但我们渐渐长大,却越来越适应并遵从大多数人会遵从的游戏规则,我们开始会理解那些过来人的话了。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上爸妈讲的真就是为了我们好,那些听起来很“大道理”的,真的也是正确的道理。
这是我们自己接受的“现实”,我们自己无奈加入“大多数人阵营”,但我们还是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们不一样的“少数人”。
只是,我们不再是。
03
《奇葩说》这个节目从一出现,就站在价值多元化的一面,它特立独行,打破固有成见,它大谈多样性、个性化,崇尚个性自由,对清规戒律和陈俗陋习说不,赞颂“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它会鼓励这些人去追求自由,想不结婚就不结婚,想爱谁就爱谁,那是你的选择嘛,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这是《奇葩说》舞台上一直以来的“政治正确”。
但褚殷的话,却让正在电脑前乐呵呵吃瓜看戏,被节目中各种金句、爆梗洗脑的我,突然内心里似乎有些什么东西被撞击了一下。
《奇葩说》一直在传达一种观念,就是“你可以遵从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从工作、婚姻、爱情各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种种可能性,多少社畜在电脑前拼命点头“是的是的”,觉得它说出了我们年轻人的心里话。
尤其是那些正在抱怨被相亲、被催婚的年轻人,那些被996挤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社畜们。
而它也正是靠着这个成为“全网第一自制网综”这样的流量。
当我从《奇葩说》辩手们各种或高大上的价值输出,或嬉笑怒骂调侃现实的兴奋中猛然回过神来时,才发现:节目很好看,金句很动人,但那不是生活。
我们并不能像《奇葩说》里的选手和选手们主张的那样活着,看完了奇葩说选手的“神仙打架”、麻辣吐槽,以及各种炫酷拽的理念观点之后,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乏味平淡的生活中来。
节目通过向大多数年轻人贩卖少数精英的观点,让大家都沉浸在自己是“自由的少数人”的幻觉中,它里面或许某一句话打动我们, 但我们不能也不会按照里面的论点去生活。
那些话听起来正确得不得了,但放到现实生活里,却并不适用,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奇葩说》呢?因为它表达了那些我们自己无法精准表达出来的观点,说出来那些我们自己说不清楚的话,我们在这里得到了群体认同感,感觉被理解。
04
马东说你不应该代表大多数人,“你”没有这个权利代表“我们”,你不能代表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人。
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不想干的别人,用他的经验,来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
个人觉得,褚教授的观点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只是我们拒绝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一向拒绝“被代表”,这也是我们在这个随波逐流,被追赶被碾压、被平均被裹挟的社会里最后的倔强了。
即使用“我们大多数人”来作为主语让人听起来不是那么的舒服,但我们或许也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在我们陷入对“少数派”的疯狂崇拜中时,即使提醒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很平常,提醒我们独特、个性、自由的同时,意味你可能需要接受和面对的是什么。
你还是有选择的自由。
就像事后褚教授在自己微博上说的那样,只是:“说几句中年人的实在话,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