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kindle的老粉,从touch到paperwhite我都用过,现在家里还有两台,我和老妈一人一台。包月功能从推出起我就开始用,直到现在也是。
但是,昨天打开抽屉,发现kindle已经被我放到没电了。上次打开它,大概是三个月前。
这三个月我没有读书吗?恰恰相反。原因在于,我开始用微信读书。
不得不承认,薅羊毛是第一生产力。起初用微信是因为同事推荐,加上看到大家分享的书摘看起来比kindle方便。没想到正赶上微信读书疯狂的推广活动,先是领到了一周的「无限卡」。我把书单拉出来,把kindle包月没有的书都找出来翻翻,趁着可以随便下载,鉴定一下是不是值得一读。没想到,一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不知不觉中,我的读书习惯都转移到了微信读书上。偶尔还会翻翻kindle,但仅限于我想换到电脑上看的时候。时间久了,我甚至有点替亚马逊担心,这样下去,我后面的包月很可能会选择微信,而放弃kindle。
微信读书和kindle,明显是两个不同的变现模式。微信明显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常用的变现漏斗:免费拉新-培养习惯-转化付费。而kindle事实上把会员费和卖书的收入分开了:包月会员培养阅读习惯,然后买其他非包月范围内的书。我被微信读书「切换」过去的原因,就在于,两种模式里,微信读书的模式用户体验最佳。
kindle模式和视频网站早期的会员模式有点像,要对单一作品付费。但切换到用户,我们倾向于怎么做呢?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在确定买什么的情况下才去逛书店的,所以,当对单一书籍收费的时候,我们的决策成本变高了,我们必须先确定自己要不要买这本书,毕竟大多数书并没有收藏价值。但和逛书店不一样的是,我没办法翻阅全书,只能从其他渠道,比如豆瓣或者是买家评价,来获取决策依据,总之,我需要自己去做功课,这就很容易导致消费行为的中断。微信读书就避免了这一问题,我买了会员,就可以随便看任意一本书,没有只能借10本的限制,新书上架都很及时,真的像坐在图书馆里面一样。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读书现在也变得越来越碎片。我现在最喜欢的读书时间是地铁上或者午休时间,这些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但从便利性上来讲,手机更容易实现随时随地。加上亚马逊退出中国以后,手机端只能借书而不能直接买书,导致每次都要从kindle上操作,购物流畅性大打折扣。硬件上的优势,反而都变成了劣势。
当然,像我这样买书还要衡量一下的人,也许不见得是kindle的目标客户。但如果我这样持续付费的老客户都想转换到微信,我想,至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刚刚去逛kindle的电子书店,发现他们在包月里上架了不少新书或者畅销书,应该是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吧。如果他们能和微信读书一样,把包月阅读权限扩大,我还是更想用回kindle的。不过,这对于亚马逊来说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继续卖书,如何调整包月费用分成,毕竟这是电子书板块的重要收入。二是如何对抗微信读书的疯狂推广拉新,微信的社交加补贴,会蚕食他们的市场份额,比如像我这样的用户,「无限卡」已经够用到年底了。
当然,存在竞争并不是坏事,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服务,这就是商业进步的价值。大家对内容付费的认可和接受,也更有利于作家群体获得应有的回报,有条件写出更好的作品,这是商业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