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我的感悟是:每天我都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在刷新着我对他们的最初印象,同时他们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
第一点:和第一周相比,孩子更真实了。
有老师说,某某同学怎么这样呢?第一周不是这样子的,第一周还很规矩,很听话啊。他是不是退步了呀?
我说,其实这才是孩子更真实的样子。
第一周,因为是一个新环境,他得察言观色,要少受到批评,以让自己安全一些,所以得表现得“听话”。到了第二周就觉得安全了、放松了,一是之前“装出来”的好的表现坚持不下去了,毕竟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装”还是很辛苦的;二是安全之后,没有必要“装”了,就会表现出更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们得知道孩子的真实的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不要因孩子第一周的表现就把孩子定性了。我们得接受第二周以及以后孩子更真实的部分,尤其是你觉得他“退步了”的方面。同时也要知道,每个人都是在变化的,无论是内因或者外因的作用,他都处于变化之中。不仅有退步的地方,也会有进步的地方。
第二点:和上周相比,随着孩子的努力,每个孩子这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讲孩子的具体表现之前,首先要讲下面的道理。
我们容易产生比较心理,觉得是不是别的孩子进步更大一些,其实不是这样的。
就如你走进花园,你会看到不同的植物,这些不同的植物就是不同的孩子。你不能要求绿萝也能开花,也不能要求能开的花都同时绽放,也不能要求我最喜欢的那株植物在所有的时间段里,都要长得迅速。这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孩子也是如此。
做家长的需要把孩子当作自己以外的生命看待,尊重生命的规律。不拿自己心中的期待去硬套在孩子身上,就是在遵循这种规律。
其次,老师看到的进步的并不全面,孩子的许多方面我都不可能观察得到,即使观察到的东西,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只是自己的角度而已。
举一个例子,我看到老师讲话时,张YZ东张西望,便认定他没有听讲,为了让他表现得更规矩,故意考他,老师讲了什么,他却能把老师说的话的主要意思讲出来,这出乎我的意料。
有时我们眼中的孩子、头脑中想象的孩子,并不是真实中的孩子。
还有,如果有些孩子的进步我没写出来,家长您可能会失望,这源自于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的心理。
但是您要学会自己具备一双发现孩子进步的眼睛,而不是依赖于从我这里获得信息,那样,您的满意度会高很多。
而有些同学我提出了他的缺点,您也不需要为此去指责孩子。
要知道人都是想进步的,他今天没有进步只是暂时的,也许是没有意识到,也许是没有找到方法。
您只批评他什么不好,但不和他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或者自己也找不到原因、想不出办法,指不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他也就只能原地踏步,无所适从。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具体有效的指导,这样他才会进步。
再者,我们在这里谈论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
不是对孩子评头论足,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这会体现在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也会让孩子离您越来越远。
您越想说什么,他越是不想听什么,适得其反。
我们和孩子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您对他,是帮助者的关系,更多时候需要倾听,而不是命令,您需要让他合作,他不合作也是他的权利,除了要讲方法,还要尊重他的权利。
孩子于您,孩子是让您成长的原因,您要把自己的成长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改变孩子摆在第一位。
我们谈论的出发点是了解孩子,通过了解孩子去找到孩子这样表现的原因。找到原因即是在找教育的规律,在找因果,依规律和因果做事,才能做成。
如果有进步,是什么做法让他进步了,有时,我们不能那么居功,以为孩子有了进步,都归功于自己;
其实,静下心来去观察,您会发现,有时我们什么都没做,孩子就进步了,正如一棵树,在环境中就会成长,我们个人对孩子的正面影响相对于千千万万的因素而言,是很有限的;
如果孩子的现状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同样要去找原因,这个原因不仅在孩子身上,继续挖根源,可以找到方方面面各种原因,甚至有时主要原因在自己和孩子的互动之上,自己的言行意的示范之上;
有时的原因并不在当下,并不在一时,而在过去,在长期的养成。
所以归因要正确。
最后,方法问题。
1,原则是严要求,高标准。
刘CX同学,学得很随意,上课时间无法集中注意力,效率低下,学习就很吃力,之前养成这种习惯了,所以基础也很差。
那么方法就是严格要求,死盯落实。
并不因为孩子的现状是这样,改变起来困难,就放过他,让他不达标准就能走掉。字写不到位,那就擦了重来,明白写字的要求过后,重写;听不懂的,那就单独辅导;你说你懂了,那就让你给我讲讲这道题为什么是这样的;一遍完成不了,那就来第二遍。
实践表明,刘CX被留过两次后,每次都留了一两个小时,进步大的很,上课变得专注了,题也做得对了。这表明只要方法得当,孩子改变是很快的。并且,趁机大力表扬,可爱的是,他现在还主动要求再加练数学题。
2,使用学习力的训练方法。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或者有其它学习习惯问题的孩子的方法:
有的孩子上课时低着头,不看黑板,也不知他听没听到,让翻书时,他没翻书,让写时他没写。
这种情况,语言提醒,行动提醒,带他翻书,让他拿笔,随时巡视和监督到他的状态,会有所帮助。
另外,每天每科每节课前的学习力训练,就是在训练专注力、倾听能力、阅读能力、速读能力等等,并且这些训练还很有趣,也会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孩子很容易有成就感。
在他做得好的时候,又大力表扬他进步的地方,这些孩子就会被触动,发生变化。
还有专注力特别弱的孩子,主要的方法和上面差不多,但需要有持久的准备和更多的耐心。
3,规则要遵守,但又不失温和亲切和灵活变通。
规则是冰冷的,放任就会自流。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坚定。
但要达到好的效果,就要给孩子好的感受,这就需要温和。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肯定;
前者挫伤孩子,让孩子有负面的感受;而后者让孩子感受好,感受好了,才能达成合作。
怎样把规则和温和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哇,这次你做到了一分钟内坐姿端正,保持安静,是很大的进步,表扬你。孩子肯定会表现得更好。
又比如说,哇,你进步真大,刚才还不明白,这次一下子就明白了。当你夸到孩子心窝里时,你会看到孩子眼睛一下子放亮了。他会说,我还要学下去,来吧,再来一点新的挑战。
反之,如果说,“你怎么回事,我讲了这么多遍,你都还不明白。”可能孩子内心会变得自卑,陷入到自责的感受之中,身体紧张,低头不语,脑子里尽是对自己负面的想法,这时你再讲什么东西,他能接受的都十分有限了。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通过发掘孩子的优点,给他展示的机会,让他自信,从而带动他其它方面的改变。
王QG同学背书和唱歌时声音大,有自信,就很有可能有领唱的才能,类似的还有敖YC和张YZ,可以想办法利用他们的这些优点。
张YZ当了一次睡前故事的讲说者,还说要在全校晨读时分享《弟子规》,这就要表扬和鼓励他,但又要尊重他的意愿,不把这件事当成压力,把好事办砸。
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在这些互动中,孩子自信提升了,师生关系也就变得亲近了。
敖YC、张YZ、刘CX爱问问题,一方面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同时又要告诉他们,在某些场合要举手再问问题,遵守规则。
罗WQ有淑女气质,但同时又有反应速度比较慢,属于不同的学习类型,经常跟不上指令。
那就表扬她有淑女气质,优雅、乐于助人,她就会更有淑女气质。而她的反应速度,通过两周的集体学习训练,我发现已经比以前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而我却并没有付出比其它孩子更多的时间。
秦RL同学虽然来得晚,但是适应能力很强,并且之前的学习习惯很好,专注力在孩子们中是比较好的。
张HR偶有惊艳的表现,之所以说惊艳,是因为这种表现比别人更突出,但是似乎和他上课经常走神的状态是不相符的。
刘CX和张HR第一周经常发生矛盾,但隔天再看,关系又好了,遇事时,张HR还帮助刘CX。
在要求敖YC和刘CX写文字题的过程中,时间很晚了,这两个孩子2个小时几十个字都写不完。继续写下去,还会写上一个多小时,这是在严格要求,但是否已超过孩子的现有能力?
我便单独问孩子是否愿意继续写,虽然孩子还愿意写,但是我告诉他们,写字是得认真,但写得慢也要找到原因。
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写得慢的原因,并告诉他们,相信以后我们去改变这些原因,写字就会变快了。
今天你们能坚持在这里写这么久,已经很棒了,好了,现在就去休息吧。
这便是在实际情况面前要灵活变通,看到事件背后的目的,而不是执着于标准本身。
另外,在教育和生活中,视野还要放宽,要做到所有人一视同仁,皆须爱。
看到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是人,是平等的人,同理于童年时的自己。
在和孩子相处遇到难题时,要想一想自己在孩子时期希望家长怎样对待自己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但教育者的眼光又不能只限于孩子,我们还要去理解我们的同事、领导、家长和所有你遇到的人。
尽我们目前所能尽的能力去理解和提升自己,又要象理解和提升自己一样地去理解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他人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