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的,关于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的培训班。
一看到这个学习内容,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
天哪,作为一个奋战在陪孩子写作业一线的妈妈,还有谁能比我更需要这个?
我甚至在看到开班信息的一瞬间就已经想象出,学成归来的我如何把豆姐秒变学习超人的情景。
所以想都没想就报名参加了,哪怕需要牺牲宝贵的周末亲子时间,都无法浇灭我想帮助豆姐成为超人的决心。
而此刻,回忆起这两天的经历,我只想说原本以为只是喝喝茶听听课聊聊天的培训,终于在异常激烈的烧脑中被我挺过来了。
虽然豆姐能不能变成女超人还未知,我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中感觉自己已经登顶了珠穆朗玛峰。
不知道这种错觉能持续几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成为了我想继续学习的动力。
成人的世界多问“取决于”
课程最开始,老师问大家学习的重心应该是知识还是自己?
同学们有说知识的,有说自己的,也有说两者皆是的。
看着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老师笑着说,“这不应该是一个二选一的事情,取决于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在成人的世界中,很少有非黑即白的答案,所以,遇到问题应该先问问‘取决于’。”。
在罗志祥的《灰色空间》最火的那个年代,曾经有个朋友在KTV点了这首歌,前奏音乐响起时,他侧身用手撑着头说:“你们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黑和白还有灰色地带的存在。”。
虽然那时,他觉得自己帅的就是小猪本猪,但还是小屁孩的我们不是笑成一团,就是笑得眼泪鼻涕直飞。
那时的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以能坚守住内心的泾渭分明而感到自豪。
多年后的我,在生活的洗礼下,或渐渐发现、或无奈接受了那“无记”之地的存在。
所以当再次听到这句话时,感受到的只是直击心灵的震荡。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接着,老师用“反求诸己”引入怎样才是一个学习者该有的态度。
我突然想到一个朋友,有一阵子她常常跟我抱怨她的丧偶式婚姻。
抱怨老公经常性加班晚归,一回家就当甩手掌柜,不是躺在那里玩游戏,就是对着孩子大呼小叫。
抱怨小孩不听话,不是拿一卷纸巾把马桶堵住,就是用画笔画得满墙都是。
虽然在我眼里他的老公还不至于像她说的那么离谱,孩子也很乖巧懂事。但作为朋友,除了当树洞听她抱怨,就只能劝她放宽心。当然到情绪激动时,吐槽一下她老公也是必须的。
原本想着不过是小女人的矫情,让她在我这里释放释放情绪后,回家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可谁知她竟然把自己当成了孟姜女,把我看作长城,每天都要发语音来痛斥她老公的恶行。
于是有一天,我对她说:“既然你老公这么不好,不如离婚吧。”。
她愣在那里有半分钟没说话,然后慢慢的说:“也还不至于要到离婚这一步,我只是想他能为了孩子和我改变一下……”。
再见到她时,已经是两个月之后。她看起来比之前气色好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平和了许多。
她告诉我自从上次我问过她那个问题以后,她回去想了很多,从离婚想到结婚,从结婚想到恋爱,从恋爱想到初识。
她发现其实她老公做事的风格从来没有变过,变了的人是她,她的心态变了,要求也不同了。
于是,她开始改变自己。请了个钟点工,先把自己从繁杂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这样每天就有了固定的时间健身和保养自己。
再每周安排自己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做一次spa。
渐渐的,她发现,当关注点不只是老公和孩子之后,焦躁的情绪没有了,老公和孩子也可爱了。
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其将时间花在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上,不如放在可以自主掌握的内部。
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学习是最稳妥的投资
老师在讲课时提到在他所著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曾说过:“学习是性价比最高的一项能力。”。
对于此,我再赞同不过。
北大图书馆研究员姚伯岳先生曾从文化价值及信息量的角度来说:“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情况下,买书是世界上最合算的事。”
2010年《文汇报》上刊登的一篇《从鲁迅著作说到书价》的文章中也提到: “这世上只有买书是最合算的事。因为人家把自己的思想、理论、学说、感受,把他的经历、喜怒哀乐,绞尽脑汁地写成文字,又辛辛苦苦地印成书,花去多少劳动,你却坐享其成,花钱就能买到人家的劳动结晶。”
所以,我觉得把钱投资在读书上、投资在学习上,是最值得的投资。
即使无法很快的实现知识变现,也一定可以慢慢的充盈思想、增加阅历、完善性格,进而改变人生。
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理财课程都开始教大家该如何捂紧荷包逾冬。
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投资学习更稳妥的了。
两天的课程结束后,我发现,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技巧的掌握、不在知识的更新,而是学习观念的改变。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初中学《论语》时所学到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人到中年才渐渐懂得了这句话真正想教会我们的是什么。
还好,不算太晚。
谢谢我的孩子们,他们是我不断学习的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