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三年前得了肠癌,刚知道病情时全家都很绝望。幸好医生诊断是早期,家人们才松了口气。做完肠道切除手术,老李也算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第二天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女儿“以后我可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说完俏皮一笑。
手术后两年老李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每天锻炼身体,就连他最心爱的酒瓶子也放下了。逢年过节看着别人推杯换盏,只能不自觉的抿抿嘴。两年的复查结果都显示身体恢复的很好。医生放开权限说酒可以喝但要适量。
老李心花怒放,就像是一个小孩得到妈妈的同意可以吃垂涎已久的草莓冰淇淋。回到家,他拿出酒杯,缓缓的斟上一丢丢酒。喝上一口发出“啧”的声音,然后便开怀大笑。这口酒对于他来说或许意味着重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酒杯里的酒一次比一次多那么一丢丢,从最初只是刚淹没杯底已经发展到满满一大杯。家人们开始有了意见,心里的担心都变成了言语的指责。老李倔没有理会家人的劝阻,还是餐餐一大杯。可是脸上的笑容渐渐少了。
他知道喝太多酒不利于身体健康,可是又无法摆脱酒香的诱惑。这一点让他很苦恼。
老李心里知道喝太多酒对身体是有害的,可是他的做法却是一日三餐白酒必不可少。他每天都处于很矛盾的状态,心里时常有两股力量在对抗。他的思维与感觉无法与他的行动协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认知失调。
《如何让他买》
思维、感觉、行动是强大的心理回路(psychological loop)的一部分。如果三者无法保持一致,我们会觉得不自在和难受,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感。紧张、后悔、焦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接踵而来。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但认知失调也不是完全没有益处。
当思维、感觉、行动三者处于一致性时行为不可能有所改变。一旦有行动打破这种一致性就必定会产生认知失调。而认知失调的不适感可以促使我们改变任何不符合我们想要成为的人的行为。找到思维、感觉和行为的平衡点,缓解内心那些消极情绪。
举个例子
身高165体重135的A女士在一个酒店里吃自助餐,今天的自助餐真丰富,甜点、海鲜、寿司都是自己爱吃的。A女士选了一个最大的餐盘百米冲刺的速度走向食物区。可就在她走到食物区时的一刹那,她开始纠结不安。因为她看见身旁有四五个身材苗条的女生优雅的往盘子里装食物,她们的盘子比自己手上的小了一倍。这个时候A女士想起自己上星期刚制定的减肥计划。她内心的想法是想要克制住美食的诱惑,而行为却是选了个最大号的餐盘。这种不一致产生了认知失调。她必须做出改变,要么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化,心想着“算了,减肥的事情明天再说”,要么默默换一个小的餐盘控制自己对美食的欲望。
如果A女士想要用认知失调帮助自己改变暴饮暴食的行为,她可以有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情绪
《如何让他买》
假如你是我的病人,我会跟你解释,思维(thoughts)影响感觉(fleelings),然后接着影响行动(actions),结果就变成了行为(behaviour),这就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它是通过三种刺激——思维、感觉、行动——来触发行为的改变。
事实不会变,会变的是我们基于事实产生的不同想法。这些不同的想法引发一系列不同的情绪。
假设我们在一个会场开会,突然有一个人闯进来打破会场的宁静,我们当时的的想法是“怎么会有人这么冒失”我们的情绪是因为被打扰而感到生气和愤怒。
过了五分钟跑进来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他们一把摁住那名闯入者连声和大家说“对不起,他是刚从我们精神病医院跑出来的病人”。
这时我们的想法恐怕就变成“天哪,幸好他刚才没有对我做出什么伤害的举动。”我们的情绪也随之变成劫后余生的欣喜。
一样的事情却让人们产生不同想法,引发了不一样的情绪。所以改变思维存在一定的意义。
1.先写出消极事件发生时头脑中会下意识涌入一些不合逻辑的、苛刻的自我批评。
A女士头脑中的自我批评是:
1)我自制力好差。
2)我连自己的身材都控制不好,什么事都做不好。
3)我是个失败者。
4)别人肯定觉得我是个爱吃的胖子。
2.再对其进行理性回应。
1)胡说,我昨天还成功的拒绝了同事请吃夜宵的邀请。
2)我身材不好不代表我一事无成,昨天我还得到领导的表扬呢。
3)我不是个失败者,只是成功的不明显。
4)这里这么多好吃的,每人会注意我。就算我是个胖子,也是个灵活的胖子。
通过对自己列举出来的自我批评逐一的自我辩护,我们的消极情绪会得到缓和。当然我们所有的理性回应必须是我们对待自己的真实态度,如果这些自我辩护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么就算写下来效果也不大。
这时候我们要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能得到解决的,所有不好的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改变的。
第二步:用行动改变行为
《如何让他买》
简单来说,只要具备下面两个条件,我们就能够影响他人,改变他们的行为,包括:
1.他们有动力(motivated)去做我们要他们做的事;
2.我们要他们去做的事,是相对容易(easy)的。
动力也就是指人们有没有动机去做某件事情。如果我很饿那么我就有动力走十五分钟去买面包,如果我很饱可能就不会花十五分钟去买一个面包。决定动机的因素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此时是不是特别需要?”
当然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经常在做一件事情时还会考虑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其他人怎么做?”“其他人怎么想?”。
所以要提升动力,我们要考虑动机的两种不同的因素组成:个体激励与社会常规。
A女士想要改变的行为是在诸多美食前面控制自己如狼似虎的食欲。从个体激励出发,她可以给予自己奖励暗示,假如我今天控制住自己的食量,我就给自己一套绘画工具。接着她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个奖励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个奖励对于自己的意义越大,改变行为可能性就越大。
从社会常规出发,她可以以旁边那几位女士为榜样。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一个人端着个大盘子好像是有些不妥。
有了这些动力,A女士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接着她要让自己控制食欲这件事情变得容易。
容易度包含两个部分:1.能力:她能不能做?2.机会:这个环境或者状况是否允许他去做?
关于第一点A女士可以通过上网查每种食物含有的卡路里来提升自己控制食量的能力。改善环境A女士可以做的努力是挑选与食物区较远的区域就坐,减少取餐次数。选用小的餐盘,防止一次性拿太多食物。或者找一个异性聊聊天,这也许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通过这些行动,A女士绝对不会想着减肥的事情明天再说。她的行为立马就可以得到改变。
有时候我们认为改变会很难,特变是改变他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没有花很多心思去研究改变的方法。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消极情绪,再通过用行动改变行为,两步结合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撬动行为改变的支点。
改变不难,难的是你有一颗抗拒改变的心。
愿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