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这套生活哲学,是教我们怎么主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但是意义,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而选择了意义,我们就选择了生活模式。改变了生活模式我们就可以获得幸福。
1.学会认真活在当下
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线图是先进步,认为自己只有进步了才能获得幸福,而强者的路线图则是先要自由。
追求进步会让我们永远在路上,这就好像我们想要成为作家,我们以为成为作家就是幸福的,其中的过程是幸福的代价,可是如果我们永远成不了作家呢?又或者我们成为作家之后才发现作家也是分等级的呢?这样我们就好像一头牛总是被人牵着走,不自由也不幸福。
阿德勒生活哲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 —— 人生是无数个点串联起来,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体会,好好享受。这就好比旅游,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算旅游 —— 是从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路上每一处点点滴滴都值得欣赏。
比如我们想要成为摄影大师,可以!但并不是成了摄影大师才幸福,而是说我们要去享受为成为摄影大师的目标努力的的每一刻。也就是说我们要认真地活着,不必深刻。因为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活着,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不喜欢当前的自己,那我们真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幸福。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是认真的活在当下。那么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呢?
2.学会课题分离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可以解决人际关系的很多问题。而所谓的课题分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们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我们的课题。
举个例子,你很喜欢一个女孩,你想要和她永远在一起,可是她不喜欢你。那你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要用课题分离来说服自己,我们喜欢谁,信任谁,愿意守护谁是我们的课题,至于说那个人会不会喜欢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不在乎你的守护,那是她的课题。也就是说我爱你,与你无关。
同样道理,我们努力工作,也与老板无关。选择了这份工作,把工作做好是我们的课题,至于说老板怎么对我们那是他的课题。
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要老想着别人应该感激回报你。如果我们帮助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报答,那我们从一开始就做错了,我们是想要控制别人,干涉别人的生活,试问这样的帮助谁敢要呢?
课题分离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才能简单化。
3.学会建立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程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建立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解决的是自由的问题,而共同体感觉解决的是幸福的问题。想要建立共同体感觉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就是诚实的接受自己,承认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能接受我自己。不会自我欺骗,明明是自己水平有限,非要说自己运气不好。会关注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下次再继续努力。会自我关怀把自己当做朋友来看待,诚实的看待自己,接受自己,然后再想办法改变自己。
第二步是他者信赖。他者信赖是说我们要无条件地相信别人。这有点博弈论。也就说我们要把别人视为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信任他们。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坏的情况。所以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相信别人。
第三步是他者贡献。幸福来自对共同体的贡献感。但这里说的做贡献并不是让我们自我牺牲。比如一个母亲牺牲自己的生活去成全孩子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人生是人生,母亲的人生也是人生,这就不是人人平等。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是一套递进的逻辑关系。有了自我接纳,我们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我们才不怕被别人背叛,我们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我们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所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很简单,对自己学会认真活在当下,去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对别人学会课题分离,只为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学会建立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每个人都去承担自己的后果,才不怕被别人背叛,我们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我们才愿意做他者贡献。愿你我都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