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55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一章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翻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解读】
冉雍
冉雍(公元前522年-?),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论语》中提及七次。《冉氏族谱》称冉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他学业有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冉雍出身贫贱,他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冉雍尽管不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但国家对他出类拔萃的才能,难道能够舍弃不用吗?冉雍沉默厚重,为人仁义,不花言巧语,是一个德行修养很高而又气量宽宏的人。他深得孔子的器重和欣赏,孔子称其“雍也可使南面”,即冉雍具有人君的气度,可以担任封国之君。他多次向孔子求教“仁”,并身体力行,可谓求仁得仁。他的同窗好友子贡也评价他,不以贫穷为受累,不以自己的手下为私物,而把他们当作借用的使者,不拿别人出气,不加深怨恨,不计较别人之前犯过的错误。
冉雍具有卓越不凡的政治才干,他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他心存敬恕,注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他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当上了鲁国权臣季氏家族的总管。他礼贤下士,为政“居敬行简”,也就是为官认真严肃地研究政策,而以简单的形式去实行,即“抓大体,去繁琐”,主张“以德化民”,政绩卓著。但是在季府为仕三月,季氏对他的劝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辞去,复从孔子。
他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祟他,将他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孔子“曲线从政”
在本章中,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那么,冉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私邑的长官。治政期间,他“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这个官职他仅仅做了三个月。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用作政治花瓶,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看清形势以后,冉雍便辞去职务,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在孔子去世后,唯恐圣道失传,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论语》。他自己还单独著有《敬简篇》六章,可惜在秦朝焚书时散佚了。
在孔门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除了这些评价,据说孔子在临终之时还曾对弟子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后来,战国大儒荀子对他很推崇,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说他:“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可见,冉雍确实是孔门德行卓著的高徒。
撇开冉雍不谈,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孔子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向当政者推荐他们,这与孔子一向低调谦和的风格不太相符。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目的何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这个做法背后大有文章。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学,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太平。但是,周游列国十多年,孔子处处碰壁,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有时甚至有性命之忧。孔子彻底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有生之年已是无法实现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弟子,由他们发扬自己的学说,推行自己的主张。此乃孔子曲线从政的道路,是孔子的无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长远智慧。
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但是当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死胡同”,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路走。而且,当你在那条“死胡同”上摔得遍体鳞伤、跌得头破血流,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着你呢!就像孔子,从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通过栽培弟子,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