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中国诗词大会》甚是火爆,吸引了众多的关注,一位女选手武亦姝赢得了冠军,引发了关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媒体纷纷以武亦姝为成功的典范,认为武亦姝是教育的方向,但这样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
我最近也看了几期,节目还是老套路——答题竞争。
这个比赛的题目与诗词还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比较肤浅,最多是附庸风雅。题目考察的是什么?我认为大致是两方面,诗词的记忆和文学常识。
名不副实,诗词是很深奥的东西,古往今来,即使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下,能有多少叫得上名字的诗词人,能有多少诗词流传于世,当今中国有几个人敢称诗人。堂而皇之地把一些有关诗词的基础知识搬上舞台,然后冠以“诗词”之名,实在是不妥。诗词核心的是什么?是创作,而不是背诗词,比赛的侧重点我实在是不懂。比赛的优胜者也不是优秀的诗人或词人。所以我认为这个《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更名为《中国诗词基础知识大赛》。
单单因为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夺冠,就不假思索地说她是中国教育的方向,不知谁给你的勇气。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解释是“使人善”。我认为这是这是教育的基本内核,人善是什么?简单说是人的道德高尚,人善对于社会很是重要,人善则社会安定团结。但教育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接下来就有了教育的另一重功能,“学而优则仕”,教育成为了做官的一种途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一面:社会得以流动,给人以改命的的途径,一成不变的社会是极其不稳定的。消极的一面:教育变得很不纯洁,读书的目的太过明确,就是做官,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代教育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变化的是为官不是唯一的出路,我认为向各个领域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现代教育存在一个不明显的问题:弱化了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强化了外来的社会自然科学,“重理轻文”只是表象。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近代洋人以船坚炮利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向我们展示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冲击了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看到了与外国的巨大差距,尤其是经济和工业。所以我们要恶补社会自然科学,自然就弱化了传统文化。
但这样做的隐患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备受关注,一方面,在经济工业等方面的的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有人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危机。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有病”,但不至于“死亡”。
我认为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文化强国,外族以武力征服了我们,我们就用文化同化外族,谁征服我们,谁就变成我们,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但由于近代的某个十年,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一场浩劫,所以说我们现在做的是恢复工作。
于是就有了“传统文化运动”,从百家讲坛国学热,再到各种各样的以汉字,成语等为主题的节目。只能说这是为“传统文化运动”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将这种话题炒热了,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变。如果想要有真正的改变,只能落实到实际教育中去。
对于实际教育中的变化,有些我觉得不错,但有些就有点急功近利,矫枉过正了。
回过头来说一说武亦姝,有些人说她是新晋网红,她的确具备成为网红的几个要素,名气已经有了,颜值还好,其他各个方面也很出众,要不然也不会引来这么多的关注。但我不建议她走这样的道路,诗词如此高雅,还是不要和金钱走的太近吧。比如说曾经很火的《中国好声音》,每个人都说为梦想而来,最后却是走上了商演之路,走穴捞金,做代言,某人成名之后,甚至还身陷吸毒门,这不合适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