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很有诱惑力,让你听了以后立马就去行动,可是这种有吸引力的感召,可能只是感受,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常常可能会因此而迷失,而让自己显得多余。比如我自己,昨天听别人讲课的时候,关于读书讲了这样一段话:考证并不是为了从事这个行业,而是为了让自己观察事物的视角多一个维度。比如说考司法证,并不是说一定要从事法律行业,而是希望自己能以法律的视角从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听了这段话以后,你会不会就觉得自己就要去考证呢?哇,多了一个法的角度去看世界,这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多么有诱惑力的呀,我们多了一个角度啊。
可是今天当我在看书的时候,有这么几个观点,就让我打消了考司法证这个念头。
第1个是需求是最好的老师,
第2个是学了立马就要用。
还有之前听过的人生道理是这么说的,叫人生不是做加法成功的,而是做减法成功的。如果我们一味的往自己的计划清单里头加内容,想一下子做很多事情,到最后可能把精力分散掉,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知道,甚至有可能因为事情多而望而却步,不做了不干了。这样的话,我们不仅没有获得我们想要的,变成那种学识渊博的人,反而成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的人。不仅对于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影响,而且还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觉得自己定了好多计划,定什么样的计划都没办法成功,很伤自尊的。我们会认为自己执行力不行,伤了自己的自信,伤了自己的自尊,那我们面对事情就会显得没有能量,就会缺乏自信,以后做事情了就会很难的。
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计划清单里少列几个事情,比如说我一次就干一个事情,我一年就学两个技能。我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这两个技能上去。学习贵专贵精。
根据需求学习东西也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是没有问题导向的学习,不进行实际应用,那我们也只是学了而已。对于知识结构上而言,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只是信息而不能称之为知识,因为我们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运用,如何到实践中去。对于我们学过的东西,如果没有完成学习,到实践再到学习的一个闭环,那我们对这个事情印象是不深刻的。如果我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不自己亲口尝一尝,只是知道这个梨子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告诉你它是甜的,它是水嫩多汁的,那你对于梨子真的知道它是什么滋味吗?亲口尝一尝才真的知道。
学习立马就要用。在运用上呢,有一个费曼学习法,就是教是更好的学。我们把自己学过的东西,只有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教给别人了,我们才算是真正有所体会,有所了解,真的算是学会了。在我们交给别人的时候,也会发现我们自己在学习这个东西有什么不足,那正好是倒逼我们再去学习。带着问题学跟泛泛而学是完全不同的。
教给别人的方法,可以是讲课,可以是写文章,可以是演讲。
学习除了要学会交给别人了,再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交给别人的时候,要尝试利用翻转课堂的技巧。也就是说,道理可能大家讲的都一样,可是,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摆在这个道理之下,用这样的事例来解释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真真正正的算是明白,懂得了这个道理。
比如说现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可能是沟通,所以对于沟通的知识,虽然我之前有学过领导力的课程,有学过沟通力的课程,有用到过建设性反馈、正面反馈的工具,在现阶段沟通为主的情况下,我可以不断的反复运用、反复咀嚼,而且根据现在的情况,不断加深对这些工具的认知,灵活运用成为我的一部分。学过的东西只有用到实践中只去了,然后再来反省,体会其中的知识才能真正算懂。
所以对于学习而言,不要贪多贪全,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学,学了又要致力于马上去运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让所学的东西都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践行者,不断遇到更好的自己,不断对自己进行升级改造。
当我每天迎接阳光的时候,我们也在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样不好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到知识以后一定要练习练习成为我们的技能,之后我们才会感到愉悦开心,只是学习东西,反而会让我们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