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永州八记》(11)

八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in)。其上为睥睨、梁欐(li)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u)偃(ya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少,通“稍”。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垠:边际、边界。横当其垠: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洞然:深深的样子。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数:密。偃:倒伏。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 、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上段写景,先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偏僻荒凉,还有积石挡住去路,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其之形:上边好似垛墙望楼,旁边犹如耸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门。(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

其之色:有树和竹的翠绿,“益奇而坚”,闪动着一种生命所特有的坚韧、刚毅与追求之光;还有浓黑的洞穴,既神奇又神秘。

其之声:高亢清远。

其之貌:无土壤却生长着树木和竹子,且坚实葱郁、疏密相间、俯仰成趣。

其之高:环绕登到山顶,就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视外面的世界,打听外面的消息。

这一切就好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类智者所施设也”,然而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谓鬼斧神工。以本句承上启下,第二段对造物者的疑问就不感突兀了。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ta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

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第二段的议论,从字面上看,是由小石城山的景物所发,实际上它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矛盾心理。把它们放在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结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就如作者的耿直与执着。

所以他最后说“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柳宗元一直在矛盾中前行,一边寄情于山水,一边坚持探求真理与正义,这也是《永州八记》的主旨之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十课 永州八记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
    田源ty阅读 5,364评论 0 2
  • 5.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
    singing阿梅阅读 4,440评论 0 2
  •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
    雅迪希阅读 2,241评论 2 13
  •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秋笏笑月阅读 5,124评论 0 0
  •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
    苏白杞阅读 1,930评论 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