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学习了古典老师关于心理边界的那一章内容,感慨颇深。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一种是不顾及自己,委屈求全的。
比如对不合理的要求,总是违心的迁就,不敢说“不”,怕伤了对方的面子,或伤了感情,得罪了人。
比如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在别人的评价中判断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总是希望别人能喜欢、肯定、欣赏自己,一旦遭遇负面的评价或疏远,就沮丧或者恼怒。
另一种是不顾及他人,一厢情愿的。
比如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对别人好,但常常不被领情。自己喜欢的,就认为别人也喜欢,就像古典老师在“爱的语言”中提到的,一方以为对方像自己一样喜欢礼物,就不停的给予礼物,对方却不领情,因为她要的是关注和陪伴。
比如替别人操心、总是在想他“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妈妈对孩子经常会这样,觉得孩子“应该会冷”,“应该加衣服”,“应该选这个专业”,“应该交这个朋友”……
以上种种,都是越界,越过了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就好像围绕你的自我画的一个圈。心理边界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区分自己和别人,而是区分内在世界和外界世界。在圈里的内在世界,每个问题都有解,可以掌控。在圈外的外在世界,问题都不一定可控。”
“一个能掌控人生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健康的心理边界,这样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切都会有解——知道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放手不能控制的,专注于能控制的部分 。受苦就是把情感投射到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之上,也就是投射在你的边界以外了。”
这些文字,当你匆匆浏览时,也许觉得好像都是听过的道理,不过如此。可是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波动,我们的愤怒或悲伤,常常是源于把注意力用错了地方,用在了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
每一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从孩提时起,我们就会从身边的人接受各种各样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没有人完美,即使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烦恼。
相貌平平的孩子,也许语言能力强。成绩差的孩子,也许动手能力强。淘气的孩子,也许热心助人。说话慢的孩子,也许在艺术方面有才华。
可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教育体制,总是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孩子们,父母有时也会“恨铁不成钢”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年幼的孩子难以分辨对错,真的以为自己不好,不优秀,给别人造成了负担,于是胆怯、讨好,或是叛逆、对抗,这种心理阴影常常伴随很多年,随着年龄增长,有的人很幸运,走了出来,有的人伴随一生,无法建立正常的心理边界,伤人伤己。
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了,因为缺乏安全感,常常越过边界去干涉身边的人,干涉自己的孩子。以爱的名义去控制,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接纳自己,理解自己,做好自己,不断成长,既不要心急,不需要和别人比快慢,也不要灰心,不放弃,一点点改进,不要停下来。这些是你边界之内的事情,努力做好。
坦然面对别人的眼光,别人能够接受你、肯定你、欣赏你,那是你的幸运,如果不能,就随他去,不勉强,不怨恨,更不能因此否定自己。别人对你的态度,是边界之外的事情,不强求。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别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去理解、关心他人,适当的温度,给予别人所需要的帮助,信任不纵容,尊重不盲从,真诚不虚伪,独立,有边界,合作,双赢,让一切都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