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猜猜他是谁”是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从写人物开始。梅的课堂教学设计很用心也很有趣,从提供谜面开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逐步聚焦写人要写让人感觉印象深刻、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聚焦到“抓重点”,借助具体的实例,再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写人要想写清楚、写具体还需要抓住典型的事例来说(上课的脉络是十分清楚的)。
实际的上课体验告诉我,学生在理解哪些重点自己可以说其实不太难,他们都能浅尝辄止的提到部分,如“他的爱好是踢足球”;“她下课总是追着我跑”……但是如何借助描绘具体的事例,或对自己散点式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则真正是这堂课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将其“具体化”的。
和学生的课上互动带给我的启发和实时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如何把人物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课件中提到:“如何把人物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给出的提纲挈领式的语言是:“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其实在集体磨课时,自己对于什么是“典型事例”,以及“典型事例”与“人物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是混乱的,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一环节的深入思考和课上的有效引导其实是缺失的。正是在课上,学生的发言真正启发了我。
“选择一位同学,用一段话说一说他的一个特点以及对应的典型事例。不能出现他的名字,但要让别人能猜出他是谁。”
邦淏则说到:“他的性格很暴躁,如果你惹他生气,他发起火来就像是一个‘疯子’。”到这里,我意识到所谓了典型事例就是一些能够证明他性格暴躁的具体细节,再细化一点就是简述事情的经过。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二、三件相似的事情;或者是某一状态的前后对比等等,如安静时的他与生气发怒时的他就同时具有两种状态。
通过第一点的及时关注,我意识到,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一定要明晰,并且是直指落实到学生实操层面肯定会面临的困境。
2.“猜猜他是谁?”VS“猜猜我是谁?”
只是改一个字,落实到学生的书写,难度则是不同的。如果让学生写同学,如果他对同学的秉性、爱好、品质不见得多了解,那么这堂课的重点就很难达成。因此,如果将写别人的任务替换成写自己,那么学生的书写难度就降低了很多,会有很多话要说。
这一点的调整来自于与同事的对话,自己的一个无意识行为其实蕴含着一定的教育契机。重点是要抓住它。同时,教育机智是需要自己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与打磨的。与伙伴的及时对话对自己而言其实很有帮助。
明天即将读到娃娃们的习作,不知道写得如何?将继续记录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