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认识”两个字,我想到的是客观与主观。如果眼前摆着一杯水,我会怎么去认识它?可从色形味入手,可从分子构成角度看,也可从它对生命的意义去思考……如此下去,仿佛很难说得清什么是水?水算是外物,没有生物学上的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去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并逐渐靠近答案。
可了解一个人尤其是自己,就显得极其困难,就像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一般(观察方式会影响对象的状态),“认识”方式会影响我们本身,举个简单例子,你夸奖自己时,会反思自己;你批评自己时,又会自我安慰。在我看来,客观的认识自己就像是数学里的求极限计算,只可接近,却难以达到。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客观认识自己?我从三个角度来做。
角度1: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我们介绍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说“TA是某某的孩子、丈夫、妻子或某公司的老板、经理、职员或某国的总理、科学家等等”,我们介绍ta的时候,针对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ta的社会关系,听听别人是怎么介绍你的,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
角度2:镜面投射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人与人之间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性的优缺点你有他也有,当你羡慕一个人的时候,说明你欠缺他拥有的优点,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是因为他跟你某些点上很像,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总之,通过观察他人来观察自己,会逐渐认识自己,发觉自己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角度3:自我探索
前两个角度的共同点是借助外界来认识自己,有客观性,却也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容易被“社会关系”和“镜面比较”束缚,觉得自己就是某个样子,还容易用他人的标准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一枚硬币有两面,人要认识自己,除了从外部观察,也需要从内部去探索。我采取的办法是看心理学书籍,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看哲学书,比如叔本华和尼采;也会看著名人物的传记,如《曾国藩读书与做人》,看他们如何剖析自己,学习自我探索的方法。相较而言,自我探索最不容易办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没有特定的事情激发,很难展现出来,也就很难被探索。这也是我觉得“认识自我”只能接近而无法达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