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想把生活中所有有趣的、睿智的、惊艳的事情分享给大家,
但写出来后才发现,
不是所有的表达都能如意的,
就像是隔在银河两端遥遥相望的牛郎织女,我经历的事情,单用文字表达并不能让人心领神会其中的趣味,
或许,与我的水平也有关系。
所以对不起,我食言了。
但是纵然少部分事情并不能说出口,大多数却依然能写出来跟大家探讨。
前天中午去上课,发现隔壁班的班长把黑板擦干净了。我十分激动的跟梦说,她道,淡定,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冷静下来后,我突然开始反思起自己。擦黑板,我为什么想不到主动在老师到来之前去擦黑板呢?
认真回忆了一下,发现自从上大学后,不仅是擦黑板,好多高中养成的好习惯统统不见了。
比方说随手捡起纸屑类的垃圾。
高一开学社团纳新,九百多人将近一千张宣传单,纳新结束后地上干干净净,连个小纸团都没有,钟老师拿它讲了整整三年,用以教导后来入学的新生。
高中见到老师都会认真的停下来道一句“老师好”,现在,先要远距离判断那个人的穿着打扮是不是老师,再心里纠结一下要不要喊,纠结中,两人擦肩而过……
这些习以为常的坏习惯,冷不防想起来真叫人一下子毛骨悚然。让人的行为举止变得既不漂亮,也不潇洒。
是怕自己会丢人吗?
是有一点,我是羞怯于在人群面前做这些事情的。
大家都在教室里坐着玩手机,我若突然上去擦黑板,被现实中事情吸引的人将目光投向我,窃窃私语“这人真勤快”“老师都没说就上去了”“真会拍老师马屁啊”,我恐惧于这样的场景,因而选择随波逐流。
但如今我将心比心,发现有人这样做了,做了我心中想做行动上却不执行的好事,我的内心其实是敬佩,甚至羞愧的。为什么每次错过了才知道自己做错了,后悔没有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呢?
洛克说:
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他们的长辈面前显出一种村俗的羞怯态度,他们的思想、言辞、容貌,全都显得狼狈不堪;自己在紊乱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来显得不自然,不优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悦与欢迎。
洛克说的十分贴切,而且不仅仅是在长辈面前,哪怕是同龄人,我们都显得举手无措。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的性格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方说,内向的人就是比外向的小伙伴更容易害羞,也不容易承担责任。
那么,有人要问了,
如何判断自己内向还是外向呢?
Marty Olsen Laney在《内向者心理学》中提出六个判断依据:
1,放松的时候,你是不是喜欢一个人,或者只跟少数几个好朋友在一起?
2,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累?尤其是外出活动回来之后,通常都需要休息一下?
3,你经常都不是侃侃而谈的那个,而是个倾听者?
4,你总是在说话办事前先琢磨一番吗?
5,在群体中会让你感觉不自在吗?你常常因为紧张而大脑短路吗?
6,你是不是不喜欢匆忙行事?
看一下你的答案,似乎并不是每一个都肯定或否定,所以有人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明的分辨特征: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精力来源不同。
内向人:
他们精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精力。他们的经历来源于自身内部,外部环境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耗,频繁的应酬和长时间的社交活动会让他们想要逃跑。他们的人生是有深度的,可以再一个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
外向人:
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能量,就像太阳能电池板,只要有外面的阳光照耀就能充满能量,独处反而像是生活在阴天中,让他们觉得孤独,失去了能量补给。他们不太能对一件事专注太久,人生很有宽度。
那么,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呢?
大量实验表明,外向者的收入更高,更适合当领导,拥有更大的社交圈,也更幸福,但统计数据却显示,这个世界上内向者占绝大多数。
内向者的创造力更强,独立思考能力更强,想象力更丰富,内向者更善于倾听,更容易在一个领域长期保持关注。
在同类中的环境中生活着,我们害怕的别人也在害怕,我们紧张的别人更加紧张,这样想会不会突然放松下来了呢?
曾经觉得勇敢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趋势下进行选择,但现在却觉得,坚持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坚定的做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跟大家分享:人死后,可以听见哭声吗?
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被颠覆了三观?实际上,这并不是鬼神学说,而是医学理论。
微音器电位对缺血缺氧不敏感,所以人在死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微音器是不能差距出它主人已经升天了的。
联想起日本有个习俗:
有人去世时,单独放置在房间里,和他生前有关的亲人挨个进去关上门同他告别,需要说出生前对不起他的事情,顿觉毛骨悚然。
今天用了好多毛骨悚然啊,
简直恐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