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37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我以前,是一个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分享让我快乐。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喜欢发朋友圈了。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快乐了,别人并不一定快乐。我的忧愁,别人并不一定理解。向内寻求帮助,才能有真的出路。在上课之前,我被告知这一个班全是优生。我心里各种压力接踵而至,各种负面情绪纷至沓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就开始进入终极版负面情绪,我是不是不行,我的这个决定是不是错了,我为什么要答应这些安排?其实,有这个想法的不只有我,另一个老师在我们见面的第一天她就表达了她的这样的想法。我还鼓起莫名的勇气去鼓励她。这是学校的选择,这是我们长期以来认真工作后所得到的来自领导的认可,这是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的最好证明……我尽可能地多想一些为自己赋能的理由。我在对同行的老师说,我也在对自己说。我深知,比我优秀的老师比比皆是,为什么是我?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我扎根于初中语文的园地,总是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许多时候耽于学生跟不上而放弃。听到展示课优秀老师的课,也不只一次地想,我的课堂什么时候才能像这样,有时候是学生层次不一。总是找很多借口,然后止步不前。这次全是聪明伶俐的学生,我不能说自己擅长于教一般学生,我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不能再将学生当自己不上进的借口。这次机会,于我而言,是督促自己快速进步的方式。因此,收拾好心里所有的情绪,让自己动起来。
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的灵活之处在于可以不用照着课本教,但是又不能脱离课本,具有随意性,但是教学不能任性,任性与否的准绳是课程标准。在迷茫的时候,我还喜欢向前辈们请教。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这是一个捷径,就是需要厚脸皮。我其实是一个脸皮薄,又有点玻璃心的人。在问题面前,我的这些被老公吐槽为小仙女的行为,我必须整理好。学习需要厚脸皮。听谭老师的课,端着凳子听龙老师分享,向杨老师请教,向邓姐姐请教,向范姐姐请教……到最后,我还是得问自己想怎么上课,想上什么,我拥有这个主导权。
我拟定了一个主题……成长。站在小学和初中的路口,我们需要用这十天的时间去感受成长。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成长。我认为成长就是不断地告别。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也用笔去记录思考,为什么是告别?学生在五分钟,写了一百字左右。然后组内分享后,举手分享。学生略带伤感地说着自己需要告别的内容。我总结地时候告诉他们成长其实也是在告别中纪念。告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逢。由此,我们进入第一站,汉语拼音。第二站,标点符号。第三站,词性。第四站,古诗文。在这个过程中,讲了古诗词鉴赏,讲了古文的学习方法,讲了七上两本名著阅读的导读。每天两节课,我想讲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不可能讲透彻,但是七上的古诗和文言文讲了大部分都是,随笔写作开始启航。和很多学生的感觉一样,刚刚进入状态就放假了。
放假前有一次家长会。我从来没有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去开过家长会。我要讲什么?班主任说讲点家长怎么配合或者语文学习要求。这个应该给学生讲。我一下子又变成一个无能的人,我开不了这个家长会,随便应付一下,完成这个任务?这样也不可以。至少,这样会埋下很多隐患。和家长见一面,让他们明白小学和初中的差别。没有过多的要求,学习的要求应该让孩子清楚。
假期正式开始的前两天,我还心血来潮,能够坚持看书,但是这几天就开始放松。我适合被打击,去逛下街就够了。好看的衣服穿不下的时候就开始运动。想讲的课讲不出的时候就开始看书。
基于以上总总,我不喜欢发朋友圈了。我就想安安静静地面对懒懒散散的自己,慢慢地精致起来,不那么无趣,变得有思想,有深度的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