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接触到了MBTI。随着兴趣,后来又了解了更多关于性格及行为偏好方面的评估或测试工具。比如DISC、性格色彩、九型人格、霍兰德兴趣类型、霍华德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这类理论和工具结合实际应用,从多个维度对人进行了侧写,以期发现“人”之不同于“人”的特点。根据多年的体会,有以下几点总结:
1、 各类工具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同时存在。这与理论工具的研究时代、理论总结所观察的样本对象有关,因而部分描述与当今有一定的“代沟”。同时,评测者在测试时的心态和状态,评测者对测试问题的理解和反馈、评测者对自己的认知程度、测试时的时间限制等都关系着最终的评测结果。
很多人的测试结果出来后,与自身或是周围人员对自己的感觉和评价存在明显的出入,跟上述几点关系重大。尤其是,经验和阅历,包括“职业化”等对评测有极大的干扰和影响。
2、 不同评测工具的区分和应用。不同的理论和工具所有效适用的条件是不同的,有的偏重于解释性格、有的偏重于解释兴趣、有的偏重在个人发展上的应用,等等。没有理论或工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使用的时候,要对理论和工具的背景有所了解和区分。
3、 评测结果的准确与否。测试结果是静态的,但人所处的情境、人的即时状态是动态的,因而我们只能假定评测结果反映的是一个接近于个人性格稳定性的特质;但又不能否认人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中会表现出变化性的一面来。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人性格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4、 评测结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与我们自己产生联系的人,是我们生存和对外沟通的基础。对自己和他人的准确把握,是为了“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