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就是一本书,就是一座图书馆
——李敬一教授走进萃辰天心系列之二
在上一篇“李敬一教授走进萃辰天心系列文章之一”中,我用了这样的标题“亏他讲得出来,也只有他才讲得出来!”
朋友跟我开玩笑:你也是“标题党”!
我觉得冤。因为,在写完首篇的当时,我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标题”,所以,又重新听李敬一教授的演讲录音,找灵感。终于听到了李敬一教授的老师,教给他的“葵花宝典”:这首诗为什么写得好呢?亏他写得出来,也只有他才写得出来!
有了,就是它了。
李敬一教授是在“教师节”前一天,走进武汉萃辰天心书院授课的。
在讲堂上讲着讲着,也许是老师对他的影响太深,李敬一教授忽然站了起来,便学着自己的老师,把座椅移个方向侧摆,眼睛不看台下的学生,开始“摇头晃脑”地,背诵起国学经典来......
老师教他的那一幕,就发生在六十年前。
我想:李敬一教授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老师表示敬意。
六十年前,李敬一教授还是武汉大学的一个本科生。
李敬一教授十分自豪地说:那个时候,武汉大学的文学师资力量,绝对是全国第一。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拥有极具广泛影响的“五老八中”,阵容超一流。
熟悉这段文化史的人清楚,李敬一教授此言不虚。
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历史。
武大文学院的前身,是1917年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国文部。1922年,调整为国文系。1927年,组建武昌中山大学时,改称中国文学系。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担任首任院长。
1953年,国家院系调整,组建新的中文系。
1997年,改建文学院。
1999年,与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等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
2003年,恢复文学院的建制。
1917年至20年代末,是武大文学院的初创期。
先后在文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有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等,他们为文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侃教授被誉为晚清“三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与章炳麟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夕,是武大文学院的成长壮大期。
刘博平、刘永济、刘异、徐天闵、谭介甫、朱东润、游国恩、苏雪林、黄焯、高亨、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等著名学者,曾在文学院任教。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成为文学院的优势学科。
20世纪50年代,为武大文学院的鼎盛期。
文学院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由于具有群体优势,文学院的教学科研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现将“五老”简介如下:
刘永济,字弘度,人称“弘老”,古典文学专家。
刘赜,字博平,人称“博老”,文字声韵专家。曾从师于国学大师黄侃 ,他的学术水准曾得到国学泰斗章太炎及黄季刚二先生的赞许。
黄焯,字耀先,人称“耀老”,诗学专家。为国学大师黄侃的堂侄,记忆力惊人。
席鲁思,人称“鲁老”,经史典籍专家。
陈登恪, 人称“登老”,唐宋小说专家。 陈三立之子, 陈寅恪之弟。
再将“八中”名单分享如下:
程千帆,古典文学、文学史与文艺学专家,擅长讲演。
刘绶松,主教中国新文学史课程,被誉为全国著名的新文学史专家。
胡国瑞 ,古典文学专家。
周大璞 ,语言学专家。
李健章 ,主教古典文学课程,古典文学专家。
李格非 ,文字学专家。
缪琨(资料不详)。
张永安(资料不详)。
还是把镜头扯回到天心书院的课堂上来。
李敬一教授自豪地说:那些可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啊。尤其是那个黄老先生给我们上课,很有意思,从来没有教材,总是空着手进教室。有的同学觉得奇怪,我觉得不奇怪。因为,我知道老师来了,就是一本书。老师来了,就是一座图书馆。书,就装在他脑子里面,他还需要带什么书呢?
李敬一教授接着说:不带书不奇怪,奇怪的是,我老师上课,跟学生不面对面。今天呢,我跟同学们,是面对面坐。我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可不是面对面的,他是斜着坐,不看学生的。
天心缘缘堂内,在同学们惊诧的目光下,李敬一教授忽然站起身,学着自己的老师,也把座椅转个面,侧面对着台下,然后,坐了上去,把眼睛一闭,摇头晃脑,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来......
我敢说,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被惊诧到了。
过了一会儿,李敬一教授睁开眼睛,接着说:我的老师坐在那里,摇头晃脑就开始背书,一背就是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我就觉得好难受,心想“老师你总应该讲个所以然啊”,一直背诵算什么?哪知道,老师背了一个小时以后,终于累了,停了下来。
情景又回到当年武大的课堂上。
见老师终于停下来了,当时还是学生的李敬一教授,就站起来想提问。
谁知,老师的眼睛还是不睁开,依旧摇头晃脑,自我陶醉地忽然冒出一句话:好诗好诗,亏他写得出来!
老师是湖北黄冈蕲春人,一口黄冈腔。
因为是同乡,李敬一教授还像模像样地学着说了一遍,全场的笑点,立马被“点燃”。
待大家平静下来,李敬一教授接着讲故事——
我就站起来说,老先生,老师啊,这首诗好在哪里呀?
老师回答道:亏他写得出来!好诗好诗!
我接着问:好在哪里呢?
老先生没有搭理我,只是斜着眼睛,嗯了一声。
什么意思呢?
那分明是说:你,怎么给我提这么浅薄的问题呢?
老先生的意思是:诗好就好在,只有他写得出来,你写不出来!
李敬一教授联想到前面的一句话,终于明白,老先生传达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这么好的诗,亏他写得出来;只有他写得出来,你写不出来!
李敬一教授坦言,开始也不以为然,继续说:老师,你这说的,跟没说不差不多吗?
老先生依旧闭着眼,独自陶醉......
李敬一教授感叹道:后来,我自己当老师以后,我就体会到了老先生这句话,绝对真理。太正确了,太深刻了,太科学了,太简单了,太形象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只有他写得出来,别人写不出来。那不就是,告诉我这么一个真理。
什么真理呢?
特定的文学作品,是特定的作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以他特定的经历、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才华,凝聚而成。这就叫非斯人,不可能为此诗;这就叫诗如其人,文如其人。
接着,李敬一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记住,所有诗词也好,散文也好,包括大学学的国学,都是诗人作者,用自己生命写出来的。
台下的学生,包括我在内,如醍醐灌顶......
行笔至此,我还是想对李敬一教授说:亏您讲得出来,也只有您才讲得出来!
老师就是一本书,就是一座图书馆,对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