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笔记的错与对
既然写笔记这么重要,那应该如何写笔记呢?
其实95%的人都用了错误的笔记方法,比如以下这两种:
1、在书本上写写画画,把重点标注出来
这种方式在标注时觉得深有感触、印象深刻,但过两天再来翻,又需要重新理解思考;如果不翻书,更是什么都不记得;过段时间,连这本书的大概意思、大体收获都忘完了。每次打开书都感觉在读一本新书,一本书总也读不完。
2、拿笔记本摘抄关键信息
看见经典的观点、好词好句、重要的理论,都把它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累了大量的笔记本,成就感满满。这种方式会加深一点印象,留下一点痕迹,翻找起来也方便一点,但仅限于此。
这些笔记终归是他人的思想,我们不过依葫芦画瓢的把它抄了下来。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没有真正吸收消化,没办法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始终用不起来。只有在翻看笔记时,才发现某些句子可以用,一旦合上笔记,脑袋里依然空空如也。
不知道你用的是哪种记笔记的方式呢?
曾经的我,当了30多年的“无效阅读者”,这两种记笔记的方式都用过。我前期没有阅读目标、阅读对象也是混乱的,主要用第一种笔记法,纯粹读个热闹、消遣时间。后期有了一些阅读目标,阅读对象清晰一点的,转而使用第二种笔记法,近20年的时间,写了三四十本笔记,自己成就感满满,但却没有实质的成长收获。
这种低效阅读让我很痛苦,于是我大量学习阅读方法、学习方法、写笔记方法。
经过几年的学习、摸索、实践,才慢慢地掌握了一套高效的阅读写笔记方法:
“见感思行”卡片笔记法
这个方法不是我发明的,它在学习界流传已久,并且众多文人大咖都是他的践行者,比如钱钟书,李敖等等。这种卡片笔记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大师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amnn。
卢曼先生的学习创造成果让人惊叹,他在30年间写了58本书(去世后还出版了6本书),数百篇文章。他创立了社会系统理论,他的著作《社会的社会》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为什么他能创造如此高的学术成果、有如此高的学术研究效率?背后的秘密就是他的卡片盒笔记法。
卢曼先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会大量阅读,他最开始采用的也是摘抄笔记法,把有用的信息都摘抄到笔记本里。但是他很快发现这种方式有问题,效率很低、效果很差。慢慢地,他就自创了一个方法:卡片盒笔记法。
他利用卡片,把每天收集的重要信息,用“见感思行”加工一遍,变成自己的知识净资产。通过这个方法,高效的消化吸收知识、并且能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净资产、创作出书籍。
卡片盒笔记法的两个关键:
卡片:把信息提炼成卡片(实物卡片/电子卡片),把精华内容独立化、便于查找、可反复利用、更高效。
见感思行:这是一套思维框架,能引导我们层层思考、深入理解掌握、学以致用。通过这套思维框架,把繁杂的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净资产,可以直接调用。
在此,需要澄清一个观点:
阅读/学习的目的是:消除期望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这个概念在之前的文章日更11.3 学习也分真伪,你属于哪种呢?已经分享过:
我们需要明确:阅读的目的是消除差距、是解决问题。
所以,能否调取并运用阅读后的知识,才是评价阅读是否有效的关键。
所以,如何评价一套笔记方法是否高效?关键是这套方法是否能让阅读成果被消化吸收、被调取运用。
从这个原则来评价,“卡片盒笔记法“是当之无愧的高效笔记法。这也是它被众多文人大咖推荐的根本原因。
具体如何使用呢?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