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又抱了一箱子绘本回家,老妈说:“怎么又买这么多?”
“哈哈,需要的,这还不够呢。”每月总有几天,我会抱着书从外面回来像捡了宝贝似的,乐呵呵。
“买这么多,读这么多,她能记住吗?”老妈怕浪费,总是这么问。
(大女儿小葡萄四五个月就开始翻书,如今四岁半,买、读还有撕一系列过程,“糟蹋”的书得几百本了。)
为什么要记住呢?
记住当然好了,但我就是属于不求记住的佛系家长。
窃以为阅读像吃饭、睡觉、散步,一样是必需,融入生活里,或者说向往并坚定的选择去过一种有阅读属性的生活。
至于记住,每顿吃的饭,每天走的路,都能记住吗?都要记住吗?
这大概有关信仰,信仰阅读,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只要打开书,就会获得成长。这成长由体验、情趣、链接、想象,感动感发旧的自我,从而逐渐且不断构建新鲜的自我。想想看,你总是新鲜的,世界也总是新鲜的。怎么会寂寞?怎么会枯竭?所嗅所感所言的味儿又怎会苦涩?无穷的快乐,不用记得!
所以,抵抗寂寞,独立精神,且拥抱浪漫的好办法,除阅读外,目前也似乎寻摸不出第二个。
养娃,光给人吃饱喝足不算好父母,一定要在影影绰绰的幼稚里陪她阅读,尤其是绘本。试试看一家人排排坐,翻开一本经典,看看那画儿美育于无形,仿着文段的模样说说自己的话儿,语言是高明的艺术,好的绘本富含哲理,曲径通幽照亮好的心灵。由内而生,不必记得。(当然,切忌多嘴多舌解释什么。)
柳田邦男说:“人的一生有三次读图画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做了父母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人生过半,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每一次阅读都能从图画书中读出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我做了两个女儿的“妈妈小朋友”,一道儿读书咿咿呀呀,一块儿长大,多么幸福啊。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