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有着潜在的丰富性:每当你多一种技能,多一种视角,就能够从曾经熟悉之处解锁新的体会,新的玩法。
在普通游客 / 懂历史 / 懂艺术的三种人眼中,博物馆地图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大陆,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
----【书朋捡话】
阅读需要每天坚持,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要相信坚持和积累的力量。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1848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刘书朋。
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是: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
作者:
[英]菲利普·鲍尔
(Philip Ball,1962~),英国著名的科学与科普作家。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专业,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已出版十部科学与科普书籍,并在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和评论。目前在著名杂志《科学》任特邀科学编辑,并经常在媒体和高等学府举办各种讲座。
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内容简介: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有章可循。于杂乱中显现秩序和稳定。这是为什么呢?围绕这一问题,作者从统计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探寻其中的缘由,发现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奇妙的接合点,以及它们共同的法则。从细菌生长的形态到交通流的运行,从流体相变到政治结盟,从电脑网络到市场交易,等等,莫不于纷繁多样中遵从一致的奇妙规则。
结论或许令人充满遐想,论证的过程却平易生动。作者小心翼翼地择取例证,谨慎地驱遣词句,以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各门类的知识与道理,实属少见。
书评是从不同角度了解一本书的重要方式,
一起看书评:
①
物理由宏观至微观,社科由微观至宏观,或许有两条隧道挖通的一天,但不知是喜是忧。
②
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构建来预测无意识的群体行为中的规律,城市规划、交通模型、传播学、历史进程、甚至是文化心理的发展状况都可以用模型来总结。方法论的突破带来的是更多维度、更深入的认知进步。
③
出乎意料的有料,也出乎意料的硬核,人的个体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群体行为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甚至可以明确到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车流量大的时候为什么会堵车,这是我之前想不通的问题,哪些国家哪些人会在竞争中结成同盟,竟然都是可以模拟的。遗憾的是,后面几章的数学物理理论已经看不懂了
④
如果你说你学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那人们通常会认为你是精于计算的,如果你说你学郑智学的,那么人们通常认为你想走仕途,但是比较例外的是,如果你说你学社会学的,人们通常会楞一下,然后问:“社会学是干神马的?”
这个问题如果你想从学社会学的学生那里得到答案的话无异于自讨苦吃,因为他们几乎人人都预备好了不同的答案,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的导师居然还鼓励他们这么做。无怪乎有人说当今社会学仍然处在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说的“前科学”时代。
暂且放下社会学(如果对此感兴趣的门外汉同学可以参看邱泽奇先生的《社会学是什么》暂且作为一个回答),我们来看看本书作者或明或暗提示我们的关于社会物理学的问题。
社会物理学可不是天真的物理学家想要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的阵地而随便生造出来的词汇。它是正宗的近代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里面提出来的,而且原词就是社会物理学,后来才被简化为社会学,这种“**学科+**学科+学”的命名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意图,就是用后者的方法去研究前者的问题。我们从后来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和静力学这种名词的使用上也可以发现,他是如何受到当时影响广泛的牛顿力学体系的启发的。这也是为什么本书要从霍布斯写起的原因(也许同是英国人的关系,本书作者完全无视孔德),霍布斯的《利维坦》不但和孔德一样有着强烈的机械主义倾向,而且关于社会如何成为可能的理想实验,正是被现代博弈论发展和重新解释的命题,书中的博弈论还被物理学家借去很有创造性的演绎了一番。这样的内容安排使作者可以做到首尾呼应。以一个社会科学的基本观点为引子,然后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重新演绎,使之看上去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再强调作者从这些零散的似乎毫无关联的例子中看到的一种普遍的规律。这是几乎是所有19章课题内容的安排。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艰深的理论,即使你完全不懂物理学或者社会科学也没有关系,当然区别会体现在理解的程度上。
作者反复强调的重要规律是什么呢?在统计学的应用里,无论是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都遵循一个“钟型曲线”(或者以此为基准的)的概率模型,简单的说,这个概率模型的意思就是,越偏离正常范围的事件就越不可能发生。但是作者在物理学的“相变”这一概念的理论支持下,引出了另外一种统计规律,即极端偏离常态的事件与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成指数关系。这是什么意思呢?股票市场的暴跌,国家的戈命,都是在常态下很难发生的,基于钟型曲线的概率模型只能把这种现象视为“噪音”,既无法描述它更无法研究它。但是如果市场或者社会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类似物理学的“相变”状态,其实我也不懂,|||-_-),那么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分子的扰动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重大的瞬间的变化,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和引起的变化是成指数相关的。我们所说的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古老命题似乎可以在此得到一定的解释。只是解释的效力只有你真的懂得这一规律和整体历史以后才可以判断了。这一规律,即“乘方率”在作者看来,不但长期作为噪音被社会科学家忽视,就连物理学家也没有对之产生足够的重视,一直没能像“钟型曲线”一样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如果社会学离开哲学的怀抱曾经借了物理学一臂之力的话,那么在牛顿力学让位于量子力学的当下,社会学是否还有与之对话并汲取力量的必要呢?
我想作者的原话可以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回答,“物理学有助于决策社会科学的,并不是使后者成为精确完美的理论,而是带来对其一项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使它不再遭受以往被忽视或者笨拙对待的境遇。这一内容,大家现在已经应当知道了,就是人们彼此间互相影响的效应。由局域性的相互作用发展为集体行为……这是物理学给社会科学送来的最重要的信息——切莫讲个体的心理状态轻易外延为群体行为。”(P238)最后一句话恰好是社会学的认识论所始终强调的,摆脱个人主义的观点的重要性,是社会学对心理学和经济学最为重要的补充。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社会物理学”提供的新鲜内容,他的意图在于,为群体行为去特殊化和先验化,“通过研究个体选择间的影响与个体的交换,了解群体行为模式的产生于变化。”这就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学模型,我也不懂,就不显摆了。我的观点是,在当下,让社会学借鉴物理学不管是不是必要,其主动权似乎只在物理学家了。
另外作者对经济学也有所论述,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预测经济危机的讨论,这似乎表明了一个社会科学的研究为什么不可能也不可以达到物理学那样精确程度的与具体的技术和理论无关的悖论。
我们看一个经济学家如果“精确”预测经济危机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
1、没人相信预测的内容,而市场当真出现崩溃。对此,评论家们会说这只是一个孤立的巧合,并没有统计意义。此外,只发出预警而不能扭转局面,预警又有什么用呢?
2、会有许多投资者相信这一预测,结果引发抢购和抛售的狂潮,由是导致暴跌——这就是说,预测变成了制造。
3、会有许多投资者相信这一预测,从而采取了谨慎的防范措施,使暴跌得以避免——这就是说,预测使自己坍台。
这就是追求在经济学领域内实现可预见性会造成的问题:市场的未来行为归根到底由交易者和投资者的信念和行为决定,于是乎,对未来进行预测(如果得到认真对待的话),可能就会带来改变未来的后果。(P187)
这本书终究是一个理论的杂烩,作者本身并没有独立的研究在里面。如果真正对这些物理理论或者社会科学理论感兴趣的话,不妨把这本书当成一个索引。这本书的译笔也很老道,综合来看,是一本难得的科普书。
以上是朋朋整理的书评,
仅供参考。
每本书都有祂专属的信徒,
通过上面有限的信息,如果你已经对这本书好奇、感兴趣了,
去读一读,看一看吧。
看过后可以来这里留下你自己的书评。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ISBN号】978-7-80170-917-2
【中图法分类号】C912.2
【主题词】群体社会学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儿,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